●徐永龙 文/图
在福建省永安市抗战文化陈列馆(永安文庙)的展柜里,一台锈迹斑斑的水轮发电机静默伫立。铜制铭牌上“1940”的字样虽已模糊,却依然像一道结痂的伤痕,刻着这座山城在战火中的倔强抗争。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岁月里,永安桂口电厂不仅是为战时省会提供光明的能源基地,更是支撑东南沿海文化抗战事业的重要生命线,有力支撑了东南地区的抗战斗争。它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见证了那段时期中华儿女抗战的艰难与自强。
战火中的能源突围
桂口电厂位于“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永安桂口村。在桂口,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在这里被拦成河坝,溪水漫过坝头形成美丽的小瀑布,河边一座小型水电站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这就是建于抗战时期,曾为福建全省最大水电站的永安水电厂。抗战时期永安军工、生活用电就靠这电厂和其他4座以木炭为燃料的小型火电厂。”8月28日,同行的同事、原永安火电厂电气继保专工叶德福指着桂溪畔的那座灰砖小楼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5月厦门沦陷。随着国民党福建省政府迁至永安,这座闽中山城突然成为战时省会,成了东南抗战的枢纽。彼时的永安,会聚了来自全国的文化精英,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引领下,永安文化抗战如火如荼。此后的七年半间(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永安不幸成为日机无差别轰炸的“靶心”,承受了无数炮火。面对长期抗战的经济需要,在极为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为解决战时省会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支撑长期抗战的经济需求,桂口水电厂应运而生。
这段历史,在《永安市志》和福建电力博物馆的相关资料中有记载。省政府内迁永安后,于1938年7月,开始筹建永安桂口水电厂。时任财政、建设厅厅长的严家淦临危受命,带着13万元法币的预算,率领一群穿着粗布工装的建设者,在桂口溪畔埋下了第一根桩木,在这里筑坝发电厂。那段时间,敌机常来轰炸,工人们白天躲避起来,夜里就着月光施工。建设者们用麻绳拉着石块筑坝,用桐油混合石灰勾缝,在敌机盘旋的轰鸣声中一斧一凿,搭建起松木结构的临时水坝松木坝。他们把第一台瑞典产水轮机拆解成零件,由挑夫翻山越岭从南平运来。英国产132千瓦发电机则藏在商船底舱,躲过日军舰艇的盘查运达永安。
1940年1月,第一缕电流从桂口电厂输送出去,先点亮了电厂厂房灯,再顺着电缆线,照亮了兵工厂的机床,照亮了永安街头抗日宣传队的舞台,照亮了《老百姓》报的排版房。
1943年7月,国产仿制水轮机与上海华通发电机组成的第二机组投产发电,国产的水轮机转起来时,半个永安城的灯都亮了。至此,桂口水电站全部建成,桂口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64千瓦,成为当时福建最大的水电站。
水流冲击水轮发电机的轰鸣声与远处的战火交织,厂房内24小时运转的机器声,盖过了空袭警报的嘶鸣。这座“战火中的光明堡垒”,不仅为兵工厂的机床提供动力,让印刷厂的铅字在灯光下跳跃,还基本满足城区机关、学校及少数居民照明之用,更培养了第一批本土电力工程师,他们后来成为福建电力工业的火种。
岁月深处的精神丰碑
战争的硝烟散去,桂口电厂的故事仍在延续。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时,工人们用破布蘸着煤油擦拭老机组;1958年火电厂的烟囱拔地而起,老水坝旁竖起了水泥闸门;1998年改制为燕桂电力公司时,当年的年轻学徒已变成两鬓斑白的电力技术专家。而那两台服役30年的老机组,直到1970年才带着满身伤痕光荣退役,成为永安市抗战文化陈列馆里最沉重的展品。
溪水还在坝前奔流不息,哗哗的声响和当年一样。只是当年的建设者们早已化为守护青山的忠骨。
“两位老师傅,你们来这里做什么?”走进老电厂,一位年长的值班员工就拦住了我们。表明身份和来意后,这位老职工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叫刘斯民,在这儿已经工作了几十年。
刘师傅指着身边那台已经停运、锈迹斑斑的水轮机说:“这是1943年10月投入运行的国产仿制水轮机。虽然桂口电厂在抗战时期发电量不大,但它点亮了永安这座战时的东南文化名城。”
“前几天,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来了一批学生参观。”刘师傅说,“现在每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会来这里参观学习。听学院的老师说,这里已经成为学生们的科普教育基地。”
厂房里,阳光从窗户透进来。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深夜还在施工的工人们:有人举着马灯、拿着扳手,有人蹲在机组旁擦拭油污,还有人紧盯仪表盘……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电力工人,他们把光芒永远留在了抗战岁月里。
桂口电厂,见证了永安抗战时期通往光明之路。
资料链接:
1943年底,永安桂口电厂与其他4座以木炭为燃料的小型火电厂共同组成永安电厂。1950年1月,永安解放,同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永安电厂,永安电厂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1958年,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永安火电厂两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至1960年相继投产发电。1962年元旦,永安电厂并入永安火电厂,桂口电厂改称永安火电厂水电分场。1972 年,桂口电厂又从永安火电厂划归永安县水电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