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记者站 陈 震 通讯员 洪璐璐
建宁县里心镇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广昌两县接壤,素有“由赣入闽第一镇”之称。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与企业用工面临新挑战。为此,里心镇党委整合老党员、种植大户和致富带头人等多方资源,通过麓山联村富民劳务合作社与“闽赣乡土人才超市”双轨运行,有效对接农村闲散劳动力与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助力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去年12月18日,在里心镇党委牵头下,上黎、岩上、花排、靖安4个联片村共同组建了麓山联村富民劳务合作社,并同步运营“闽赣乡土人才超市”,为省际劳务协作搭建新平台。今年5月10日,合作社与江西省广昌县家合劳务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以“闽赣联动+精准服务”模式,构建起跨省劳务双向输入机制,有效缓解了季节性用工荒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闽赣联动
破解用工难题
8月6日,在里心镇双溪村果业专业合作社黄桃交易中心,果农们正熟练地将“锦绣”黄桃分级、包装、贴追溯码,发往全国各地。“今年黄桃个头比去年大,产量也提高了,目前黄桃销量已超20万公斤。”双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鸿手持黄桃介绍。作为建宁县黄桃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双溪村90%以上农户种植“锦绣”黄桃。品牌知名度提升带来的是销售旺季每日高达5万公斤的发货量,用工需求急剧增加。
黄桃采摘期正逢水稻制种和莲子采收季,本地劳动力严重不足。里心镇党委通过“驻村夜访”广泛收集民意,依托闽赣边界地域优势,由上黎村联合花排、靖安、岩上村成立麓山联村党总支,牵头劳务合作社和人才超市,搭建起闲置劳动力与用工市场之间的高效对接平台。
“目前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聘请区域经理统筹闽赣边界用工资源。夏季组织江西闲置劳动力来闽采摘桃梨,秋季安排本地劳动力赴赣采摘南丰蜜桔,利用农时差实现互补共赢。”里心镇党委书记郭英表示。
跨省务工
走出增收新路
8月25日清晨5时30分,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乡石咀村的黄金亮骑摩托车带着妻子张小研,前往一界之隔的建宁县里心镇花排村。半小时后,他们抵达花排村制种田,与几位同乡汇合,开始一天的插秧工作。“在这儿干一天能挣500元,比老家多200多元。”黄金亮笑着说,他家有500棵橘树和几亩莲子,农闲时常到福建打零工。
“以前找不到门路,活不稳,经常白跑。去年底在‘闽赣乡土人才超市’登记后,今年春天就接到用工通知。”黄金亮说。在该劳务登记册上,像他这样的江西务工者已有137人,涵盖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广昌两县的8个乡镇。
中介负责人余运良介绍:“我们建了信息群,每天早上发布福建的用工信息,工种、工价、地址清清楚楚。江西老乡看到合适的就在群里报名,我们负责对接东家、协调交通、监督结算,大家都放心。”
南丰县的胡大姐是群里的活跃用户。7月底黄桃采摘期,她与同村5位姐妹报名来做包装工。“早晨6时从南丰出发,17时30分返回,一天150元,中午管饭。最高峰一天包装5万公斤,虽然累,但挣钱踏实。”她边说边利落地给黄桃装箱贴码。
平台护航
实现稳定增收
在花排村制种大户李崇芳的田里,12位江西务工者正分组插秧、拔秧。“江西老乡干活实在有经验,他们本地工价一天300多元,来福建能多挣近200元,双方都受益。”李崇芳说。
实实在在的收入,给跨省务工者带来最直接的喜悦。黄金亮算了一笔账:每年江西农闲时,夫妻俩来福建做插秧工作十几天,再加上摘桃梨的零工,能多挣一万多元。“家里有两个儿子,小的还在上学,这些钱刚好够学费和生活费。”
平台不仅对接用工,还提供全链条服务。余运良介绍:“我们统筹闽赣两地用工资源,搭建调度协调平台,制定农忙季、高峰期弹性用工方案,提供从岗前培训到薪酬结算的全流程护航服务。”平台建立了闽赣务工人员信息台账,跟踪报名、培训、薪酬结算全过程,严禁拖欠工资,要求完工3天内结清,并由平台监督执行。此外,还提前告知农作习惯、气候特点,协助解决住宿,帮助务工者尽快适应。
“针对江西务工者集中的时段,镇卫生院还为他们定期做健康检查,确保大家安心务工。”李崇芳补充道。
18时,黄金亮夫妇骑着摩托返回江西。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菜,黄金亮笑着说:“明天还来,后天去双溪村摘黄桃。”如今,越来越多江西务工者通过这一平台,在跨省奔波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目前,麓山联村富民劳务合作社已吸纳固定社员80人、劳务经纪人18人(其中3人来自江西),并组建起一支145人的多元人才队伍,涵盖田秀才、土专家、农村工匠、电商达人、调解骨干等类型。
今年以来,建宁县通过党支部领办劳务服务组织,以“党组织+合作社/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模式,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