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弘扬抗战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田县城红军北上抗战纪念广场。(林生钟 摄)

退休教师范立洋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给慕名而来的大学生宣讲历史故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供图)

大田县开展抗战主题演讲比赛。 (林生钟 摄)

高才红色小镇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点。 (大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1945年3月10日,大田初中师生欢送学校干事唐国章从军。 (大田县档案馆 供图)

林鸿图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大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百束村述祖堂林其蓁烈士故居墙上挂着“一门三英烈”遗像。 (大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刊登有林其蓁殉国举行追悼会报道的《大田通讯》。 (大田县档案馆 供图)

国家级抗战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7月25日,大田市民纷纷自发到影厅观看抗日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 (苏晋锻 摄)

●大田记者站 叶长江 涂智靖 林生钟

“哒嘀哒,新岭头对雪山,日本鬼子黑心肝,叫我们受饿寒,我们要跟他拼生命。哒嘀哒,新岭头对雪山,日本鬼子若敢来,把他赶出国门去,叫他没生命……”8月21日,大田县“抗战精神代代传 矢志报国谱新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比赛,在县融媒体中心一楼演播室举行,由县直机关党工委、18个乡镇党委推选的39名选手参加初赛,10名选手晋级决赛。比赛宣讲的内容以本地抗战史料为主,参赛者用饱满的感情将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崇高境界诠释演绎出来,充分展现大田人民为抗战胜利倾注的牺牲与奉献。赛后,组织“大田后生仔”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田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第一座县城,同时是中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抗战时期闽西北抗日救亡和反顽斗争中心、陈嘉庚先生宣传抗日主张的后方阵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快推进大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今年初,大田县组织县社科联、档案馆、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等单位,寻访发生在县内各地的抗战往事,深度挖掘县域抗战文化资源和价值,充分释放大田县抗战文化效能,营造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浓厚氛围。

1

红军北上抗日攻占第一城

“我抗日先遣队进到大田,城内的保安团匪早已闻风逃窜,我军入城后,缴到步枪十余支,无线电和电话机各一架,食盐万余斤,受到当地工农群众热烈的欢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记载。

1934年7月20日,由红七军团改组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与掩护其行动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从永安西洋进入大田后,先头部队经宋京、莲花崎直抵城西白岩山,大田成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第一座县城。指挥部设立在西门的育智小学,战士们拆除城墙的城垛,烧毁了凤凰山、白岩山、霞山、禁山等处的炮楼,没收土豪劣绅的粮食和财产分发给贫苦农民,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传单进行张贴和分发。

7月23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撤离大田县城关,次日到达高才坂,宣布成立当地苏维埃政府;25日,经尤溪县四科亭向樟湖坂地区挺进……

2021年3月,大田县城区革命红色主题馆开馆;同年6月,湖美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开馆,高才红色小镇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点。2023年底,县城南面的福田路东侧建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大田县城纪念广场,大型主题雕塑似一缕红色飘带旋转向上,排山倒海的气势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豪情淋漓展现。

2

抗日救亡烈火燃遍闽西北

1937年2月,武陵籍学生、中共河北省立农学院支部书记林鸿图返乡发展了林大蕃等人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田县地下党在林大蕃组织下,以学校为阵地开设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青年读书会,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同时,以出墙报和黑板报、刷标语、教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举行抗日救亡演讲会、开展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发动农民砍柴火、组织妇女绣手帕、学生拾田螺等搞义卖筹集经费,支援抗日前线,将抗日救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林鸿图本人从初中开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助推抗日烽火点燃城乡各地。1937年10月,京津冀沦陷,河北省立农学院被迫停办,林鸿图返乡被母校大田县立初中聘为教员,后被推举为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大田分会总指导员。他领导大田各界和内迁的集美职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一日一分会”,号召全校师生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筹集资金支援抗战;带领“晨呼队”上街跑步高呼抗日口号;向大田县警察局借枪开展军训;发动群众挖战壕;在全县开展抗日义卖活动。《福建民报》报道:“总计献金达七八百元,对于穷乡之大田有此良好之成绩诚是为范。”

1940年4月底,武陵籍学生、中共党员林其蓁参加北平西山游击队,在执行任务中被日寇逮捕,同年6月9日被杀害。林其蓁是大田首位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大田各界在县城文庙大礼堂隆重召开追悼会,党政机关官员、各群众团体负责人、城区各界爱国人士和大田县立初中、均溪小学、集美职校的师生等共计600多人参加。其父林笏隆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带头捐献巨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获得当时福建省政府授予的“同心协力抗击日寇”牌匾。

3

集美师生成抗日救亡生力军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1938年5月,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学校师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迁入大田。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集美职校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的侦查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

1939年9月20日上午,六架日寇战机轰炸大田城,集美职校和大田初中被炸,玉田村乡亲紧急腾挪43座祖祠、民宅、庙宇,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来自集美职校和大田初中的师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

1940年11月,陈嘉庚到大田视察内迁的集美职校,发表抗日救亡演说,推动了大田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兴起,学生林光容主动报名参加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集美职校师生成为闽中抗日救亡的生力军,1945年4月15日,集美职校青年师生及大田县知识青年125名,志愿从军参加“青年远征军”奔赴抗日战场。

4

爱国青年上前线打鬼子

80多年前,大田的许多爱国青年参军上前线打鬼子,他们在生前讲述过抗战经历。

1941年,涂仁宾自行前往长汀部队报到,当防空兵。在防空哨所,每天监视日军飞机,接打电话用闽南话报告敌情。

郑恩榜于1944年入伍。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后,台湾仍然驻有20余万日军。1945年10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70军军长陈颐鼎奉命率直属部队和国民政府官员,跨越海峡赴台担负受降任务,郑恩榜随部队入台。郑恩榜在台湾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见证了日军缴械的过程。在台湾期间,他担负军事接收、遣返日军战俘、维持社会秩序等任务。

黄瑞象和黄长沐于1945年1月同时被抽中壮丁入伍。黄瑞象到了江西于都,被分配在国民党军的54师炮兵连当炮手,他挑着总重约50公斤的4发炮弹,一路尾随追赶日军。黄长沐在台湾的处境艰苦,部队要求成天砍伐木材,后勤供给困难。后来,他给当地人打工,在一位好心渔民帮助下摇着小船回到大陆。

1945年春,大田初中干事唐国章志愿从军抗战。核准入伍后,经南平到江西广丰的“青年军集训总队”驻地,担任第3分队代理分队长。1945年8月15日,夜里部队紧急集合,上级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还没来得及上战场的官兵们敲打脸盆、往空中扔帽子、互相拥抱、组织火把游行,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原本准备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军开拔福州拟接收台湾,上级要求官兵学讲闽南话,唐国章当了教员。

5

诉说平凡人在战火中的大义

1945年4月的一个上午,一架盟军战机坠落在均溪镇上华村上蔡新盂垵的山坳。随后,美国飞行员跳伞,被当地军民救助,这位飞行员是“飞虎队”成员。福建省档案馆编著的《海峡壮歌:闽台抗战档案图片集》中,收录了1945年4月大田军民搜寻坠机的照片——残机机件摆放场地的背景,是挂着“大田县司法处”牌匾的建筑,这里后来成了县公安局旧址,如今是县政府大门左侧建筑。

80年光阴流转,当年的见证者已白发苍苍,但山坳里的火光、祠堂里的笑声、夜色中的手电光,仍在诉说着平凡人在战火中的大义。这场跨越国界的救援,是中美并肩抗敌的缩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赤诚,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7月25日,由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北京上狮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上映,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罪证影像。电影主人公的原型罗瑾,冒死保存的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拍摄的照片,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本人被媒体誉为“历史的见证,民族的功臣”。

由于相册意外丢失,罗瑾为防不测,长年辗转各地,把往事深埋心底。1985年至2002年,罗瑾在大田县定居并开照相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事迹被当地记者发现并挖掘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在大田许多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罗瑾到各地学校开讲座宣传爱国主义,写回忆录《历史的诉说》。1995年至2003年,他被推荐为大田县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