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榕华 文/图
在沙县,七夕除了浪漫,还有启蒙之用。沙县人眼中的七夕节也是小儿节,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节日。每逢七夕,沙县人会为即将入学(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举行蒙学式,孩子会得到长辈赠予的糖塔和旗杆斗,民间叫作“做七夕”。沙县自古有“三登科”的说法,即科举高中为大登科,娶妻结婚为小登科,七夕上学则为小小登科。所以沙县人很重视做七夕,隆重对待。
沙县人崇文重教,每逢七夕,即将入学的孩子举行蒙学式,孩子会得到长辈赠予的糖塔。
沙县人做七夕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与之对应,民间制作糖塔则集中在农历六月中下旬。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初一这段日子,是糖塔师傅最忙碌的时间。糖塔用白砂糖熬制而成。从白糖到糖塔,要经过清洗模具、选糖、熬糖稀、浇注、冷却、出模、桶装、上色等工序。
做七夕的人家一般需要采购糖塔两组,其一为糖福禄寿三星俑,喻示有福,有禄,有寿。其二为糖塔、鳌鱼俑、拜朝俑和麒麟俑。鳌鱼俑为米佣,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拜朝俑是持笏的文官,以示仕途高远。麒麟俑则喻示太平长寿。
做七夕当天,福主家布置得喜庆热闹,点亮香烛,客厅大堂八仙桌上摆满各种摆件。每样摆件都有其特殊寓意:纸扎旗杆斗色彩斑斓,是“三元及第”的象征。西瓜、石榴、葡萄、大枣应景“四季瓜果”,寓意四季平安。糖塔高一尺许,中空,头套红纸花。外形酷似西安大雁塔,取意“雁塔题名”。传说唐代凡新科进士及第,都要游曲江宴杏园,后登临大雁塔,题名塔壁留念。古人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视作莫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