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忠
蔡继琨(1912-2004),福建泉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抗战时期在永安创办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首任校长,年仅28岁,是全国最年轻的大专院校校长之一。
1938年,由于抗战局势的需要,福建省政府决定组建“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由蔡继琨任团长,出访东南亚,慰问侨胞,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但是,这次抗战时期的宣传慰问活动,长期不为世人所知。如今,大田县档案馆库房里保存着一批近百张的黑白照片,这些珍贵的档案向我们揭示了那段沉寂了87年的抗战历史……
组建慰问团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自古以来旅外侨胞素多,东南亚各国尤盛。1937年7月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同年10月,福建省政府曾聘任闽籍海军将领萨镇冰(1859—1952)担任南洋侨胞慰问团团长,前往南洋宣传抗日,慰问侨胞。
1938年,福建省政府再次组建“南洋侨胞慰问团”,意在充分发挥福建侨胞在东南亚的优势,以艺术的形式宣传抗日,激扬南洋侨胞的爱国热情,动员他们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共同拯救中华民族的命运。
由谁领衔来完成这项特殊的任务呢?此时,省政府主席陈仪将目光停留在音乐视导员蔡继琨的身上。他作为战地歌咏团团长,刚从闽南前线回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宣传和慰问任务。蔡继琨出身于泉州蔡氏家族,其宗亲在东南亚的华侨界中颇有影响。
于是,陈仪决定委任这位年仅26岁的音乐家来担负这项重要的出访使命。
1938年10月30日,陈仪训令筹组“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正式任命蔡继琨为慰问团团长,并批准拨给专项经费。为使蔡继琨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11月11日,陈仪任命他为省政府参议。
陈仪一生公心于职,勇于任事。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工作是道德,忙碌是幸福,闲空是堕落,懒惰是罪恶。”蔡继琨毕生都奉此为座右铭。在接受了赴南洋慰问侨胞的任务后,他立即着手慰问团的组建工作。他在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和战地歌咏团当中,挑选了杨渭溪、陈福例、陈林生和叶绵绵等学员和文艺骨干。接着又从上海聘请年轻的女钢琴家夏国琼担任慰问团音乐指导员。
1938年11月24日,陈仪亲自审阅签批了蔡继琨起草的有关慰问团《组织大纲》《工作计划纲要》《办事细则》《团员生活规约》等管理性文件。由此可见,陈仪对此行抱以厚望。
由蔡继琨领衔、共有32名团员组成的“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就此成立,并在位于福州吉祥山的原福建医学院内,进行文艺排练和相关的业务训练。
为了扩大这次出访活动的影响,慰问团于1939年2月,在福州南台公园等地,多次公演了歌剧《卢沟桥之战》等抗日文艺节目。
1939年3月,陈仪及有关部门官员接见了慰问团全体成员。随后,蔡继琨率慰问团离开福州南下,到泉州的秀涂,乘“金马轮”前往菲律宾。
菲华宣慰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在菲律宾的华侨有80%以上是福建籍,而其中又约有三分之二为晋江籍。
1939年3月21日,慰问团乘船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在巴石河口南部的国际港五号码头,菲华侨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慰问团抵达菲律宾后,马尼拉“王钦照相馆”创办人、华人摄影师王钦,全程拍摄了慰问团在菲律宾的宣传和慰问活动,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场景。
蔡继琨的家族源于泉州晋江济阳(现称青阳),菲律宾马尼拉的济阳柯蔡公所,正是同属济阳的柯蔡两姓氏的宗亲组织。蔡继琨的三叔父蔡玑曾任集美学校校董,是旅菲集美校友会执委会主席,也是济阳柯蔡公所的执委之一。慰问团到达马尼拉港的那天,蔡玑率柯蔡公所全体执监委员,早早地就在码头上守候,迎接自己的亲人。
1939年3月29日,菲律宾华侨戏剧界与华侨戏剧团体代表举行欢迎慰问团联欢大会,联欢大会主席李侠(女)和筹备主任吴九如对蔡继琨率团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1939年4月3日晚,慰问团在马尼拉歌剧院举行首次抗战宣传演出大会。作为团长的蔡继琨,代表福建省政府,向身居海外的菲律宾华侨表示深切的慰问。
随后,慰问团进行了抗战文艺演出,演出的节目有:俞棘作词、蔡继琨作曲的大合唱《我们来自大福建》和《佛门动员》,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的《抗敌歌》和《旗正飘飘》,任钧作词、邓尔敬作曲的《抗敌战士悼歌》等抗日歌曲,均由蔡继琨指挥,夏国琼担任伴奏;还有由李润平、郑海涛、陈福例、施寄寒和谢锡麒担任的国乐合奏古曲《梅花三弄》《道情》,由叶绵绵导演的话剧等。
这场演出座无虚席,深深打动了当地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这次首场公演由济阳柯蔡公所出资约国币二万元包购入场券。蔡继琨向省政府报告的电文中称“慰问颇收成效,劝募前途乐观”。省主席陈仪当即批准电令嘉奖。
4月18日,菲律宾“中华鸣谦国术社”欢迎慰问团参观国术表演。5月5日,菲律宾中华布商会接待慰问团访问。5月10日,菲律宾马尼拉济阳柯蔡公所邀集马尼拉各机关代表,举行盛大联欢大会,欢迎慰问团的到来。
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在马尼拉前后举行了两期“抗战宣传大会”,公演了《黄金台》《夜光杯》《回头》《凤凰城》《雷雨》《东北的一角》《鹭江血》《血祭》《前夜》《卢沟桥之战》《两颗笑弹》等抗战歌剧。
在菲律宾访问演出期间,慰问团还在马尼拉等地举办了“福建省情照片展览会”,并在KZIB播音台进行演播等,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慰问活动,激励华侨同胞支持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菲期间,慰问团还受到“菲律宾中菲国民协会”“旅菲集美学村同乡会”等机构和社团的热忱欢迎。蔡继琨与慰问团的主要成员还专门拜会了马尼拉市市长、美国驻菲专员等政要,向他们通报了福建的省情和抗战形势,对他们给予慰问团的支持表示感谢。
在慰问团宣传慰问期间,菲华侨界的知名人士李昭北、蔡本油等热心救国,踊跃捐输,为闽省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福建省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嘉奖,并利用这次南洋宣传和慰问所募捐的款项,创办了“福建征人家属工厂”,安置军属就业,支援前线抗日。
回国抗战
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原计划到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进行巡回活动。但是,由于国内战事紧迫,中国东南沿海的安全已无保障。当时经国民政府批准,福建省会由福州迁往内地山城永安。1939年6月,陈仪电示蔡继琨:“敌舰封锁海口,将来交通益困难!国内应加紧宣传及迅速普及音乐教育。再顷奉行政院电令调该团即日回国。”7月,蔡继琨率慰问团奉令回国。
虽然同胞们是在抗战的紧迫局势下短暂相聚,但天隔一方却难舍同为中华儿女情。在马尼拉港,蔡继琨等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前来码头送行的华侨同胞,率慰问团成员乘船抵达香港,再经深圳、淡水辗转至惠州、河源、老隆、兴宁、梅县、蕉岭、武平、上杭,最终到达战时福建省会——永安。
福建省政府南洋侨胞慰问团在菲律宾访问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深入社会基层,用音乐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加深华侨同胞与祖国亲情的同时,增进了中菲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在菲律宾华人华侨社会播下了戏剧运动的种子。1969年10月,菲律宾《大中华日报》连载华人作家苏子在《谈菲华剧运》一文里,对这段历史有着中肯的评价:
“国内纯话剧团体到菲律宾演出,说来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前,唯一到菲以话剧为骨干的是福建省政府侨胞慰问团,由今日菲华饮誉中外、江东独步的指挥家蔡继琨教授率领……他带来了几位剧艺人才如陈霖(即陈林生)、叶这义(即叶克)、郑海寿,留下来在菲岛,为剧运耕耘,替菲华剧运树立一个个的里程碑。”
抗日战争时期严峻的社会现实,不仅激发了蔡继琨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也为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和个人指挥艺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940年他受命在永安创办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成为抗战时期全国三所音乐高校之一,为战后的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倡导以音乐的形式感召民众投身救国,犹如一股涌动的热流,淌入无数青年学子的心坎,燃起了千千万万军民同仇敌忾的烈焰。这股热流与烈焰,也随着南洋宣慰活动的此起彼伏,为东南亚华侨浴血抗日播下了火种。
(文中图片均为大田县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