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长达 文/图
“这是当年省军管区的文件,省立医学院、省立沙县师范、省立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的教材、信函,还有美军飞机坠毁后加工的铝制生活用品。这些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沙县珍贵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阵子,沙县收藏协会会长江剑飞与藏友们正忙着盘点藏品,与沙县有关方面准备办一个抗战藏品展览。
空袭血证 战鹰遗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0月后,日军先后侵占金门、厦门,1938年4月省会内迁永安。1938年7月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内迁沙县,随后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省军管区、省立科学馆、省立图书馆、省立体育场、闽侯师范、顺昌师范等相继内迁沙县。
沙县虽处内陆,连通福州、南平、永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2015年8月28日《三明日报》刊出的《沙县:空中见证抗日烽火》报道了一幕幕惨剧。
1938年春,日机炸中庙门福音堂东侧巷边,一户人家母子均被炸死。1939年6月29日上午,日机9架在西门马坑教导团驻地投弹9枚,炸死居民9人,伤10余人。1939年7月3日9架日机空袭沙县城,造成9人死亡、打伤4人,36间房屋被炸毁。1939年9月22日,7架日机在市心街、府东、府西、李纲等街巷投炸弹、燃烧弹14枚,炸死11人,炸伤20多人,炸毁房屋32间,烧毁85间,震毁3间。
这一笔笔血债被记录在沙县档案中。
当时,为了应对日机轰炸,沙县在水南凤凰山建了防空监视哨。省立医学院成立救护队,配合警察机关开展空袭救护。
1945年,一架美国军用飞机飞至沙县南阳乡罗岩庙后山山顶吉树科坠毁,两名飞行员跳伞受重伤,据说是一男一女,男的是罗斯福总统的侄儿,第二天被送至沙县卫理医院医治。
当地人回忆,这一男一女,说着洋文,拿出巧克力、饼干,但村民听不懂他们的话,也不敢接。后来叫来懂英文的张家增,问清情况,将伤员交给官方。
张家增是江剑飞的舅公,参加过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江剑飞小时候听过这些故事,后来他考证这架飞机是美军C-47型55号运输机,当年飞越驼峰航线的就是这一机型。
南阳人说,那飞机的铝含白金,烧起来火很大。当地人罗家灿、张明烈将飞机铝拿去让在当地的闽侯匠人打成锅盆、筷子、水壶、碗、汤匙,有四十多桌。
这些年,江剑飞回乡搜集了一些飞机铝制品。这些器具,一件件都很沉,外表粗糙,是翻砂浇铸的。
后方重镇 军役中心
从小听舅公讲抗日故事,江剑飞长大后爱上收藏这一行。这些年,他与沙县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张寿钦、秘书长曹智源、副会长罗汉果,会员周兆华、周向红等合作一同收集关于沙县抗战历史的藏品。
省军管区《福建省缓役证书》、省军管区司令部总务科军需少尉任命书、福建省军管区国民运动会照片、1945年军装费用清单……
“这些都是当年军方文件。”江剑飞说,抗战时沙县成为福建战时重要的军事中心,迁来的军事机构有十余个,城内主要驻扎在西山,城外主要在城西。
1938年4、5月间,全省役政的指挥机构省军管区司令部迁驻沙县西山文昌宫,使沙县成为全省兵役和军训工作的中心。军管区司令由省主席兼任,1941年前为陈仪,后为刘建绪。司令部内设政治部、征募处、编练处、总务科。省军管区教导团在陈了斋祠堂(现沙县城一小学内),民训总队在西郊马坑,军械所在现第三幼儿园,省保训学校在女师庙(现为后薛新村),另有训练基地在城西马坑(现大洲村)。当时城区后山沟黄厝、白妹厝,镇头、茅坪、琅口以及水南洋坊一带,还有国民党伤兵院第八教养院,安置淞沪会战伤残军人。
军管区司令部举办战时民校,组织巡回队、各抗战团体、学生兵役宣传队,与国民党沙县党部指导的抗敌后援会沙县分会、共产党指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战宣传。翻开抗战时的歌本,《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又让人勾起那不屈的抗争强音。
当时,军管区国民军训处(编练处)负责全省军训,全省兵役干部(少校以下)、补充团军官、役政人员、高中以上学生、军事教官等多在沙县集中培训。
藏品中有《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丛书》《战时民众学校课本》《民教指导周刊》等,江剑飞说,这些都是当时的军训教材。
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设在沙溪河边的石桥坊,培训全省乡镇长、乡镇队副、保长,从1938—1940年共办了四期,每期3个月,训练人数2000人。1939年7月3日遭日机针对性轰炸,炸伤二名学员。
1939年5月全省补充团曾在沙县训练,留下《补充团补充训练会议记录》。1941年4月,补充兵训练第6团,在闽侯大湖战斗中击败日军,破灭了日军向福建内陆进军的野心。此战驻扎沙县的军管区教导团负责守卫后方延平。
兵员供给是福建对全国抗战的一大贡献。抗战期间福建兵员实征人数597519人,动员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沙县实征6751人,动员率超过福建平均水平,其中大多补充编入作战部队,被派往浙、皖、赣、湘、粤等地作战,参与了长沙会战等重要战斗。
育才摇篮 志士丹心
省立科学馆的汇款单、省立图书馆期刊目录……抗战藏品中最多的是文教机构的资料。
省立科学馆迁移沙县城隍庙后,发明替代汽油(柴油)的松根油、军服绿色染料,制作出急缺的生理盐水、学生教具,为福建持久抗战作出贡献。
省立沙县师范的教材、沙师毕业纪念铜镇尺、纪念章,省立林森师范学院初小教员任教证明书……这背后有几所园丁摇篮的历史。
沙县师范的前身是省立顺昌师范简易学校,1937年由沙县人、国立暨南大学毕业生严格创办,是南平专区师范学校。1939年迁到沙县琅口,1942年改为省立沙县师范,抗战胜利后迁入城内兴国寺,1948年又与南平女师合并,1951年迁往南平,改称南平师范学校。
当年沙县师范陈位烨老师编印了《注音符号教本》《应用文》等省立沙师辅导丛书,出版发行,影响甚广。这些书由严格作序。
林森师范,原名省立闽侯师范,原迁闽清,1941年迁到沙县夏茂,因受大刀会威胁,迁到县城西门外上考棚,称为林森学校,学生多由闽侯专区各县保送。抗战胜利后迁回闽侯。
几份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省立闽清中学)给黄镜清老师的聘书,则揭开一所中学的迁徙历程。
1938年2月,省立福州中学内迁沙县东门文庙。因班级多,文庙容不下,也为防日机轰炸,设分校于西门外的洞天岩。1939年8月,高中、初中分开办学,福州初级中学(省福初)迁址沙县扬光乡(今三元洋溪)。1943年省福初从洋溪迁往闽清六都,称为闽清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定名“福州第一中学”。
藏品中有沙县助产学校《六科准绳》、沙县助产护士学校汇票、省立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毕业证书。1938年6月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从福州搬到沙县西门外的沙阳会馆。8月与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合并,改名省立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1942年又改名省立沙县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学校在了斋祠下侧附设附属产院。校长兼院长赵淑英,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著有《妇婴保健全书》三部。抗战胜利,学校迁回福州,1946年5月,赵淑英病故,由沙县人邓超岑接任,直至解放。
邓超岑正是严格先生的妻子。严格1994年蜡板印的诗集《散墨集》中自述了这段往事。
曹智源拿起省立医学院教授王长忍编的《药理学》教材说,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7年在闽侯创办,1938年6月迁到沙县城关东岳庙(现为沙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同年8月定名为省立医学院。1938年10月省立医院划为其附属医院,院址在后山官筱汀祠堂(后为沙县干部宿舍)。1945年10月省立医学院迁回闽侯,现在是福建医科大学。
1939年1月,省立医学院党小组成立,1940年夏成立党支部,不久扩大为中共沙县工委,统一领导各校党的工作和进步学生活动。支部妇女委员是姚明珠,1938年8月她参加战地工作队的题字就出现在藏品。姚明珠与丈夫薛介民后来到台湾开展地下斗争,1963年被国民党杀害,201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历史原件 珍贵记忆
藏品中除了严格先生的资料,还有一些沙县名人的遗物,其中有寄给刘牧群的军饷汇票,刘牧群、刘王曼华夫妇的名片,弥足珍贵。
刘牧群,沙县凤岗镇龙池坊人,抗战期间任空军训练司令、空军学校校长等职,在抗战后期中国空军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县水南炼油厂、沙县电厂的汇票,1939年省军管区第一届闽北国民体育表演会现场照片、学子过客的家信……数百件藏品呈现出抗战时沙县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实况。
“这些历史原件都是无声证人,真实反映了当时沙县人民与内迁志士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奋勇抗争、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张寿钦说,这些抗战文物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应当好好收藏、展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