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文/图
8月23日,建宁县濉溪镇体育馆后门的“村晚”现场,人声鼎沸。舞台上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村干部、村民正热情地向观众介绍器村畲族村的乡土特色,并表演自编自演的特色歌曲与舞蹈,叫卖声、歌声、掌声在晚风里缠成一团,这场由器村畲族村主办的“村晚”,让冰沙夜市从单纯的解暑纳凉之地,变成融合乡土风情与烟火气的文化乐园。
每周六、周日19时30分,名为“村村有故事?周周有惊喜”的乡村主题夜活动准时开场,不仅带动冰沙夜市的消费,更让夜市变成濉溪最热闹的文化舞台。
村民站C位 “村晚”超对味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器村的乌米饭、高山蜂蜜和高山清茶,都香得很!”
器村畲族村村民余玉莲举着试吃菜肴,在“风味厨房”摊位前吆喝,试吃后还想再来一碗的群众更是在摊前排起小长队,舞台上还有她的姐妹正在表演着独具特色的器村畲族村舞蹈。
舞台另一侧,村党支部书记李龙仔正在台上讲述村子的特色文化。“我们的器村畲族文化展示馆以畲族图腾、传统建筑元素(如凤凰图腾、小青砖、坡屋顶等)装饰外墙,内部设有畲族民俗饰品手工体验作坊,游客可参与剪纸等手工活动……”
这场让村党支部书记、村民“站C位”的活动,打破传统晚会的模式。没有专业演员,村嫂的广场舞、老木匠的竹编秀、小学生的童谣联唱,都可以是最亮眼的节目。
斗程村首秀当晚,67岁的民间竹编手艺人翁孟金现场演示竹编技艺,10分钟左右就完成1个竹编制品,引得众多观众拍照学习,特别是现场还邀请10多个小朋友上台体验。
“以前在村里编了送邻居,现在能上台展示表演,心里美得很!”翁孟金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村民不仅是表演者,更是策划者。
每个村在筹备“村晚”时,村民们都会自发组队,由年轻人负责拍推介视频,会做菜的张罗特色菜肴,会跳舞的表演节目,老党员们也是主动当起现场志愿者,甚至连主持人都是从自己村里选出来的年轻人。
“村里通过村干部在入村走访的时候,告诉我们8月17日晚上有属于我们村的‘村晚’活动,大家都说‘要把咱村最好的东西亮出来’!”圳头村村民谢仕禄说。
文化的温度,正在凝聚乡村的力量。为了琢磨互动游戏,他们还连夜想出通过展示村里的各种老物件,以有奖问答的方式让观众猜用途,现场反响热烈,观众面对没见过的老农具既新奇又好玩,既展示本村特色又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家想要‘上台争光’,每天傍晚村委会大院都热闹非凡,连邻里间的小矛盾都少了。大家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把节目搞好,村里的凝聚力强多了。”圳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炳仁说。
村村有绝活
周周“新花样”
沿着夜市来到“村晚”舞台,每周都能发现新惊喜。
7月26日的斗埕村专场,摊位上摆着刚做好的“龟果”(糍粑食物的一种),“龟果”带着芝麻清香和花生醇香,吸引众多观众品尝点赞;8月10日的高峰村登场时,舞台背景墙换成高峰美景照片,高峰村书记带着观众“云游”高峰,了解石头村怎么变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银耳莲子羹的香气更是飘满全场。
各村的“特色菜单”里,更是藏着濉溪镇的乡土密码。长吉村的高山玉米,香甜软糯,用刚刚采摘下来的粽叶包好的粽子味道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成了夜市最抢手的小吃;器村村以少数民族村闻名,他们把自己的民族特色元素融入舞台表演,整个舞台的工作人员基本都穿着民族特色服饰,村民们还教现场小朋友做簪花,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孩子的处女作。
“不是简单摆个摊,得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濉溪镇党委副书记鄢宏伟说。筹备组给每个村提出“三个一”要求:一个核心产品、一个互动体验、一个文化故事。
高峰村围绕自身自然风景特点,把美丽风景搬到舞台上,通过情景剧再现“高峰旅游的一天”介绍村里的旅游产业,当晚就接到6个周末民宿预订和漂流订单,每日的游客量也明显提升,特别是到了周末更是人山人海,其中不乏体验农家乐菜肴、观赏莲田的游客。
同时,这种“周周有主题,村村有亮点”的模式,每场也让夜市客流量比以往增加300—400人次。
“以前来夜市就吃冰沙,现在每周都想来看看哪个村‘当班’,像追电视剧一样上瘾。”市民张女士笑着说,她已经收集6个村的特色小礼品。
“通过村村轮番登场,村民成为舞台主角,可以鼓励各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节目,让‘村民演、村民看、村民乐’的文化盛宴持续升温,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鄢宏伟说。
当夜色渐浓,舞台上的歌声与摊位前的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这场“村晚”,还在继续书写新的故事,从夜市的聚光灯到乡村的田间地头,文化的活力正像种子一样扎根生长,曾经蒙尘的老手艺成了“香饽饽”,闲置的老屋变成“乡村记忆馆”,老物件们也重新有“说话”的机会,就连村口的石板路都记得,越来越多外乡人的脚步,是跟着夜市里听来的故事寻过来的。濉溪镇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在这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中,走得更有温度、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