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美丽“饰”界陷阱多 消费热潮藏隐忧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有“S925银”材质的耳饰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饰品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文/图

烈日炎炎,耳畔、颈间、腕上的饰品,成为女性的出行标配,从写字楼到咖啡馆,从购物中心到露天音乐节,琳琅满目的饰品总能为时尚造型点睛增色。对饰品的消费热情,也随着气温的热浪一同抵达燃点。

然而,这股消费热潮背后,却隐藏着多重陷阱:宣称“原创设计”的高价商品竟是批发市场贴牌,标榜“防过敏”的低价饰品实则暗藏健康隐患……不少消费者正面临着“美丽烦恼”。

被贴上标签的“溢价魔术”

夜晚的直播间灯火通明,主播亢奋的嗓音穿透屏幕:“925银正品四叶草吊坠,原价899元,现在89元上车,只限100单!”评论区留言飞速滚动,抢购倒计时刺激着观众神经。不到30秒,商品图标变为灰色,售卖状态显示已售罄。

另一个标注“外贸原单”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展示自家饰品上的激光防伪标识,产品售价大多在百元左右,介绍中透露产品与某大牌饰品属同一家代工厂生产。当记者在评论区追问“饰品材质是否符合国标”时,主播巧妙转移话题,将镜头转向闪烁的质保卡。

如今的饰品市场上,标签的力量似乎被无限放大。“夏季饰品的溢价套路主要集中在‘故事包装’和‘场景绑定’上。”从事饰品供应链管理12年的李哲透露,“许多所谓的‘设计师品牌’其实是代工厂贴牌生产,一条普通合金项链的原材料成本可以低至10元以内,到了品牌方手里,经过‘原创设计’‘限量发售’‘明星同款’等概念包装,零售价能翻10倍以上。”

原本普通甚至成本低廉的饰品,一经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性价比好物,为之买单的消费者往往有苦难言。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陈雨芯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今年6月,她在某设计师品牌网店里,被商品详情页反复强调的“原创孤品”“手工锻造”标签打动,花618元买下一条号称“设计师独家款”的珍珠手链,链扣上还刻着品牌的专属编号。

半个月后,她陪朋友逛街时,在一家摊位上看到了一模一样的手链——同样的珍珠排列方式、相同的链条粗细,连所谓“独一无二”的编号样式都分毫不差,而售价仅需69元。随后,她联系品牌客服质疑,对方先是坚称“绝对原创,可能遭遇仿冒”,在陈雨芯提供摊位购买凭证和细节对比图后,又改口称“设计师授权工厂生产,限量标签指销售渠道限量”。这场持续一周的维权最终以退货退款收场。

美丽外表下的“健康杀手”

“夏天戴饰品图个新鲜,便宜的坏了也不心疼。”这是许多女性购买低价饰品时的想法。殊不知,这份“性价比”背后可能暗藏高昂的健康代价。

刚大学毕业的黄艺璇就是受害者之一。“新买的锁骨链戴了没几次,脖子上就起了一片红疹,又痒又痛。”一个月前,她在路边饰品小摊花35元买了条“钛钢项链”,商家承诺“不过敏、不褪色”,但佩戴第三天,她发现胸口开始发红发痒。

“起初以为是天气热闷出来的,没太在意,后来泛红的区域越来越大,我才发现是项链的问题,赶紧去医院治疗。”经医院皮肤科检查,黄艺璇被确诊为接触性皮炎。这场“美丽意外”,让她前前后后花了近千元治疗费。当她拿着医院诊断单前去找摊主维权时,却发现摊位早已消失不见。

夏季高温多汗,皮肤处于开放状态,饰品与肌肤的接触更为紧密,劣质材料的危害也随之放大。“每年夏天,都会接诊不少因佩戴不合格饰品引发皮肤问题的患者。”三明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群英告诉记者,镍、铅、镉等重金属是常见过敏原,夏季出汗会加速金属离子释放,通过毛孔进入人体,轻则引发红斑、丘疹,重则导致皮肤溃烂,长期接触还可能损害肝肾功能。

记者走访小商品市场发现,售价在10元至30元的低价饰品随处可见,这些饰品多无品牌标识,更没有材质检测报告。当被问及是否有防过敏处理时,一位摊主含糊其词:“都是正规材质,戴几天没问题,夏天戴完扔了也不可惜。”另一位卖耳环的摊主则直言不讳:“这个价格买不到纯银的,戴久了肯定掉色,但胜在便宜,年轻人换款式快,不在乎这个。”

层层套路里的“应对之道”

事实上,因劣质饰品引发的皮肤问题并非偶然,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近期发布的耳饰测评视频,用科学实验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乱象。

视频里,博主通过线上网店、线下商场、批发市场等渠道,分别购买了8款宣称材质为925银的耳饰。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仅有2款材质为925银,其余6款均为铜(铁)合金。重金属释放量的检测结果同样令人大跌眼镜:3款镍含量超标,最高一款超标了61倍,另有一款带钻耳饰镉含量超标1179倍。

对于饰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国家有着明确标准,如金、银、铂等首饰主体及配件均须标明纯度,与皮肤长期接触的饰品镉含量不超过0.01%等。但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良商家对这些标准视而不见,让超标饰品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

面对超标饰品,消费者在维权时常面临“三难”困境:举证难、鉴定难、追责难。“曾碰到不少消费者拿着饰品前来鉴定,但没有正规的品牌购买发票,难以证明购买渠道,我们也无法配合进行相关检测。”某黄金饰品店负责人小陈表示,如找专业鉴定机构进行检测,费用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很多消费者觉得维权成本太高,最终选择放弃。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是避开这些陷阱的第一道防线。购买饰品时,切勿盲目追求品牌和时尚潮流,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合理选择质量和价格相符的产品。在购买饰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标识、材质说明、鉴定证书等相关信息,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向商家索要发票等有效凭证,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