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记者站 雷露微 张煌鹏 通讯员 陈华平
“今年夏天雨水足,又闷又湿,正适合红菇生长,林子迎来大丰收!”8月14日 ,宁化县城郊镇都寮村村民杜盛木与家人上山采红菇,收获满满,“今年红菇干品估计能突破100斤,每斤能卖1500元。”
雨后,天刚蒙蒙亮,一家人就上山,过入自家天然野生红菇基地的密林深处——哪里的栲树林密,哪片坡地腐叶厚,他们心里都装着“活地图”。
“采红菇得赶早,早上五点左右进山最好,太阳没出来前采的,最是鲜嫩。”杜盛木半蹲着身子,一手稳稳提着竹篮,另一手用拇指轻轻按住菇盖,食指与中指小心夹住菇柄,稍一用力,一朵完整的红菇便采了下来。他还细心地把菇脚上的泥土捋下来,轻轻撒回原处:“这菇脚土可是宝贝,里面藏着好多菌丝,留着才能长出更多红菇来。”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山林的爱惜。
野生红菇多生长在山林中湿润高温的腐殖层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只能靠自然繁殖,没法人工栽培,因而格外珍贵。都寮村杜家小组是水源保护地,天然阔叶林占比高,昼夜温差适宜、水源清冽、腐殖土深厚,成了红菇生长的“黄金地带”。
提起这片山林,杜盛木打开了话匣子。这片阔叶林近百亩,以栲树为主,二十年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他从村集体承包了下来,承包期有48年。那会儿,不少村民觉得他“傻”,因为阔叶林不能采伐利用,看着不像能赚钱的营生。可杜盛木偏偏看中了这片林子的好生态,尤其是知道这里能长红菇。虽说当时每年只能采到三五斤干菇,但他心里笃定:只要把林子护好了,将来红菇肯定能多起来。2013年,拿到林权证的那一刻,他像吃了“定心丸”,一家人管护山林更上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山林日渐茂密,杜盛木也在摸索中慢慢掌握了林下红菇扩繁的门道。近些年,这片阔叶林终于给了他丰厚的回报,野生红菇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他家的红菇品质好,根本不愁卖,眼下已有54斤干菇被早早预订了。
宁化县是南方重点林区县,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面积达273万亩,森林覆盖率73.78%。境内现有天然阔叶林60万亩,其中以壳斗科树种为优势群落的红菇林约15万亩,核心区就有3万多亩。近年来,宁化县发挥生态优势,把红菇产业当作林下经济的特色来培育:严令禁止采伐阔叶林,全力守护红菇的生长家园;支持红菇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牵手科研院校,一起钻研林下红菇扩繁的关键技术,并推广成功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对红菇林的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林下经济资金补助。
如今,全县已有6家红菇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000多户农户加入了采菇队伍。今年预计能产红菇干品2.4万斤,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小小红菇正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致富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