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80年前 大田军民救护“飞虎队”队员的故事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荣派手写的回忆录 (林生钟 摄)

杨荣派老人在家中接受采访,回忆当年救助盟军飞行员的情景。 (林生钟 摄)

1945年4月,盟军飞机坠落在大田县均溪镇上华村上蔡新盂垵现场。(图片来自福建省档案馆)

坠毁在大田县的盟军残机机件,存放县司法处。(图片来自福建省档案馆)

●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1945年4月,一架盟军战机从长汀临时机场起飞,到厦门与日军空战,油箱受损,飞行员驾机至大田县迫降并跳伞,飞机坠毁在均溪镇上华村的上蔡新盂垵。当年,当地军民搜寻盟军坠落飞机和救助“飞虎队”队员的往事,至今仍在民间传扬。

8月18日,记者采访了当年的见证者——上华村91岁老人杨荣派,同时采访了82岁的县文体局退休干部郑钟丰,听他们共同讲述这段往事。

目击者

“飞船”掉在山坳里,火光冲天

空中飘下“大布球”,伤者求助

“飞船掉在上蔡啦!”“飞船掉在上蔡啦!”……1945年4月的一天上午,上华村的村民听到呼喊,放下手中的农活,学校也临时停课,大家急忙赶往出事地点。

“起初,大家把飞机叫作飞船。”杨荣派回忆,这架飞机摇摇晃晃从东边飞来,飞到均溪镇东坑村时已经摇摇欲坠,过了烹德坵小山峰就掉到上蔡的山坳新盂垵山包上。坠毁时发出“咣”的一声巨响,瞬间火光四起,一股浓烟升起。

那年,杨荣派11岁,是个孩子头。他领着一群村里的孩子,参与了救助飞行员的过程。

“均溪镇和丰村的村民周宜助曾经向我讲过,当年他才9岁,到离上华村不远的上蔡开荒。”郑钟丰介绍,多年前,他访问过周宜助,听对方详细介绍救助飞行员的亲身经历。

“周宜助父亲挖地,他拿柴刀割灌木和杂草,累了正躺在草堆上看天空。”郑钟丰复述道。忽然,空中传来巨大轰鸣声,一架冒着黑烟的飞机贴着东面山头朝他冲来,一头栽进不远的山腰,随即发出闷响,火光冲天。周家父子惊恐万状,冲进小树丛隐蔽。转头再看那架飞机,机身一半插进土里,大火在熊熊燃烧,零件散了一地。

周宜助和父亲俩惊魂未定,又看到东坑地界的无头寨飘来一个大布球,下面吊着一个人。

“布球在空中旋转,对准刚挖的地落下。”周宜助告诉郑钟丰,那个人脚碰到地面后被布球拖着走了约6米远,在松土上划出了两条长痕,接着急忙从地上爬起来,解开身上连接布球的带子,紧张地左右环顾。

因为距离近,对方所有的举动都被躲在树林里的周宜助和父亲看得一清二楚。周宜助描述,只见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人身穿皮夹克,脚套长筒靴,腰挂一个黑皮夹,皮夹里插着手枪和匕首,是个一头金发、白脸、鹰鼻的高个子。

那人见四周没人,就坐在布球上,解下皮夹、拉开拉链,取出一个小瓶子,打开盖子往头上喷。原来,他受伤了,额角正在往外流血。

周宜助的父亲想起县里的宣传,这应该是支援我国打日本鬼子的美国友人。于是,他壮着胆从树丛里站起来,脸上带着笑容慢慢向美国人走去,准备帮助他。见有人靠近,飞行员一阵惊恐,本能地退后一步,见对方手上没武器,脸上有笑容,行为友善,才放下了心。他两手比划,嘴里叽哩哇啦不知说些什么。接着,又迅速从皮包里拿出一面星条小旗、一个小本子,给周宜助父亲看。

周宜助的父亲读过私塾,初识文字,他见飞行员的本子上写着:“我是美国人,这里离城镇有多远,有没有会说英语的人?”他就用手势比画说当地离县城约10公里,自己不懂英语。那人有些失望,随后拿出香烟请周宜助父亲抽,周宜助的父亲表示不会。

“你快去上华叫人,通知保长带人来,就说这里有飞机掉下来了,还有一个外国人,我在这里看着。” 周宜助的父亲对儿子说。

村民

把飞行员领到家里招待

“不得了了,有飞机掉在山上了,大家快去看。还有一个人从空中掉下来,太可怕了!”周宜助一路小跑到了上华村,见人就喊。

村里顿时沸腾了起来,消息很快传到保长杨全燕那里。他当即叫上保队副杨得焕和杨佳木等人,急忙往山上赶,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村民。

到了出事点,懂得一些英语的杨全燕问飞行员从哪里来的?对方“哈(厦)门、长丁(汀)”说了几遍,还用手比划表示,飞机在空中作战受损,才撞到山上。

撞在山上的飞机还在燃烧,人们害怕,谁也不敢靠近,远远地围观。

“这时已经过了中午,杨得焕把飞行员领到自己家吃午饭,我们几个同伴和附近村的保长、甲长同往。”杨荣派回忆,飞行员和保长、甲长们都一起坐在大厅的条凳上。杨得焕妻子按照大田人待客的礼节,给对方斟了一杯冰糖茶,随即去煮米粉和红蛋等点心。但飞行员可能因为饮食习惯不同,这些食物没有入口。

杨荣派介绍,飞行员取出身上带的罐头和压缩饼干。同时,取出圆盒装的香烟,分给大人。

“我们第一次看到他把火柴在桌面上划了一下,就烧了起来,给大家点烟,大家都很好奇,感觉这是宝贝。”杨荣派说,飞行员接着把压缩饼干掰成小块,分给在场的孩子们,他自己吃了罐头。

周宜助告诉郑钟丰,杨得焕读过书,出过门,有见识,知道外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特地买来牛肉煮米饭招待。大个子美国人也不客气,当着众多村民的面动手吃饭,他抓起饭桌上的竹筷子一头插到牛肉上,撬了半天也没吃上。随后,从皮夹里摸出一把分叉的小工具,很快就把一盘牛肉吃了个精光。对米饭却不感兴趣,只是就着青菜吃几口便不吃了。

从没有见过外国人,村里男女老少纷纷赶来,把杨得焕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那个飞机司机不肥不瘦,头毛(头发)赤赤,眼睛蓝蓝,面带笑容,还双手摸着我小妹的头讲了些我们听不懂的话。”杨荣派想起少时第一次尝到的美军压缩饼干,至今难忘。

护送

军民接力将飞行员送至

战时省会永安

消息报告到县政府,县长开专题会议研究,并派专人前来接应。

“天色暗了下来后,山间小道凹凸不平,杨佳木拿出手电筒照路,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向县城走去。”事后,杨全燕告诉村里人,他们把飞行员往城里护送。路上,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仍然时不时打手势,高兴地互相交流。

护送队伍到了后华村,与前来接应的警察会合。来人中有一位是县卫生院林院长,会讲英语,经过一番对话得知,这个美国人是支援我国抗战的飞虎队成员。

人员交接完,临别在即,飞行员牵着杨佳木的手作揖致谢,又拉开皮包取出热水袋要送给杨佳木留作纪念。杨佳木说什么也不收。美国人又拿出小本子和一把笔,请杨佳木、杨全燕、杨得焕3人签字留念。杨佳木不识字,把随身携带的私章盖上,随后分手惜别。

“美国人‘啯拜,啯拜’叫了几声,边走边回头挥手告别而去。”回忆那段情景,杨佳木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县长第二天就派警察护送飞行员,到当时抗战内迁的福建省政府所在地永安。”杨全燕告诉村民。

查证

省档案馆保存相关照片

坠毁在上蔡新盂垵的飞机,撞进山里足有4米深。当天下午,县里派人到现场查看情况,因无法评估,返回上蔡街(民国时期大田县际陆路设有上蔡铺)看降落伞及飞虎队员。

“下午叫人把降落伞搬进祠堂,夜里有十几个年轻人偷偷剪了降落伞绳,做了扎裤头的带子。”杨荣派回忆。

次日,大田县县长和太太坐着轿子,带着警察,上山视察,安排警察进行实地看护值班。同时,抽调上华、和丰、东坑、金山、建成等村的青壮劳力,把飞机残骸抬到县里。几天后,上级继续派技术员来到坠机地点,请村民配合把飞机残骸挖出来,运送到县里保管。

“还没有送完的部分也先放在祠堂,有人看见飞机小肠(油管),又取了几节做烟嘴。”杨荣派说。后来,县里检查降落伞带,认定丢失的几条是村民拿走的,大家都自觉交回,没有被追究责任。

郑钟丰曾听参与运送飞机零部件的村民回忆:“几十个劳力每天一趟,连续送了几天。其中有一个大烟筒(发动机)要七八个人抬,走了一天才到城关。”

坠机处留下一个大坑,多年后当地农民在这里挖了不少废铁,打成农具特别耐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时,福建省档案馆编著出版了《海峡壮歌:闽台抗战档案图片集》,书中专门辟出“协助盟军”的章节,以档案和照片记述这段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历史。其中,收录了1945年4月大田军民搜寻坠落的盟军飞机的照片。

照片上残机机件所摆放的场地,背景为挂有牌匾“大田县司法处”。该办公场所于1947年划归县警察局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沿袭为新成立的县公安局使用,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建造了新办公楼,即今县政府大门的左侧建筑。

《海峡壮歌:闽台抗战档案图片集》还收录了一份由福建省档案馆保存的《盟军战机历次在福建境内迫降失事及飞行员抢救经过一览表》。据统计,抗战期间,盟军飞机在福建境内失事共计23批次,各地军民共救护盟军飞行员103人。

“1945年4月,在大田境内的盟军飞机失事及搜寻情况,《大田县志》无记载。”大田县档案馆馆员李建忠表示,若查获相关情况,可填补《大田县志》中该事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