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记者站 叶长江 叶紫妍
初秋时节,大田县屏山乡的万亩茶园翻涌着绿浪,共享工厂内的揉捻机快速运转,将紧缩卷曲的茶青揉成螺旋条索状;在大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已入驻的企业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抓紧赶制订单;闽中戏曲文化园里,乡村剧团轮流开展戏剧展演,吸引大批观众到场观看……
今年以来,大田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持续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激发城乡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加快大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书写共同富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崭新答卷。
共享模式
激活乡村新动能
8月16日上午,屏山乡内洋村大田美人茶集中加工区共享工厂内,茶农郭点胜通过萎凋、凉青等工序,把刚从茶园采摘回来的鲜叶制作成美人茶。
“以前在自家小作坊,全凭感觉做茶,一公斤毛茶最多卖160元。现在跟着大师傅学技术,用标准化设备加工,同样的茶叶能卖到240元。”郭点胜的账本上,今年5月至今的200公斤干茶,已为家里增收近万元。
这座共享工厂由东方美人茶叶专业合作社牵头打造,茶农只需按每公斤毛茶10元缴纳电费,就能使用SC认证的标准化生产线,并享受资深制茶师傅全程驻场指导服务。茶叶制成后,茶农可选择将茶叶卖给合作社或自行销售。
从“散兵作战”到“抱团突围”,茶农们不仅共享设备,更共享技术、市场和发展红利,成了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截至7月底,22户茶农在共享工厂内产出2300公斤毛茶,平均溢价达30%,每户多赚2.6万元。
共享工厂所在的美人茶集中加工区同时也是闽台融合发展的缩影。2019年,台企张庆泉(福建)茶业有限公司入驻后,共享了“三段式烘焙”技术,并与屏山茶企联合建成5条标准化生产线,在杀青温度、揉捻时间等参数上实现了“两岸共标”。如今,屏山乡亩产干茶从40公斤提至60公斤,产品通过台企渠道进入台湾、东南亚市场,年收入超800万元。
福建山瓜瓜农业有限发展公司在吴山镇梓溪村建立新奇特水果母本园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33项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化种植手册,通过微信群对13个省的合作农户开展“一对一”指导。目前,已带动1000多个村近万名新农人,占据全国60%以上的火参果市场份额,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东风农场八峰天然菌业合作社将2600多亩红菇山纳入“六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采摘,实现年销售额400多万元,12户社员每户分红9万元;梅山镇盖竹村将红菇山分成3个管护组,村民既能采菇又能分红,今年150公斤干红菇卖了45万元;梅山镇沈口村利用941亩生态公益林种灵芝、育红菇,整村年增收80万元,吸引87人返乡就业。
在一片绿水青山间,大田县正通过技术共享、市场共享、红利共享等形式,推动“单干户”转变成“共同体”,以集体合力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富画卷。
协同发展
奏响山海“共富曲”
大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江楠机械、建兴机械等7家泉州企业已入驻,完成供地250亩;园区标准厂房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审批等手续办理工作。
这一项目以大田经济开发区上京工业园为基础,专项规划泉明山海协作大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约700亩,计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400亩,二期300亩。项目推行“企业自建+国企代建”标准厂房供给模式,重点引进福建沿海相关铸造装备企业入驻,构建形成废钢废铁——模具加工——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微循环基地。
“项目紧邻泉南高速北侧、356国道南侧,距高速收费站仅2公里,交通便捷,为园区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大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志铭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山海协作标识新元素、新场景的标志性园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利税3000万元以上。
大田县毗邻泉州,与泉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融。近年来,大田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抢抓新时代山海协作机遇,先后在泉州设立了泉州岩城经济促进会、泉州招商联络处等民间组织和派出机构,深化拓展“研发在沿海,中试、生产在大田”的产业创新链,引进30多家泉州籍企业,有效带动县域铸造、纺织、陶瓷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今年,大田县不断深化新时代泉明山海协作,共同制定《泉州市安溪县与三明市大田县2025年山海协作重点工作行动方案》,新签约山海协作项目12个、总投资53亿元,大田高端装备产业园列入全市首批山海协作小微产业园示范建设名单,与安溪电商协会签订电子商务代运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德化-大田-永安天然气管道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以新时代山海协作为基石,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开放之桥、发展之桥。泉州与大田紧密相连,推动区域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深度融合,谱写山海协作交响曲。
城乡一体
民生服务均衡化
在城区的闽中戏曲文化园内,台上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尽显功底,台下观众座无虚席喝彩连连;在济阳乡凤阳堡中,融合管弦乐、现代舞、山歌等多元艺术形式的演出,收获群众好评。
这是大田县创新实施“传统戏曲进城、现代文艺下乡”双向文化供给的生动缩影,不仅让传统艺术在城市舞台焕发新生,更将现代文化播撒乡村沃土,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互融。
近年来,大田县针对不同人群对象,开展文化文艺点单服务,打造“周周有戏看”品牌,11年间组织19个乡村剧团进城演出,年均超百场,吸引观众10多万人次。同时,培育扶持乡村特色文艺队伍,通过流动舞台车、选派文化志愿者下乡服务等形式,为乡镇送去“音舞诗会”“古堡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文化活动300余场。
城乡居民养老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大田县属于典型山区,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6万人,其中有87%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如何让养老服务更接地气,让农村老人养老无忧?
大田县立足实际,结合实施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党建引领“五联五保”服务模式,实现“一网联结保调度、百家联手保供给、多方联动保效率、三级联网保覆盖、监管联合保质量”,做到“1分钟派单、15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服务”,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优质的养老服务。目前,已为4.5万名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超112.2万人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616张,辅具应用13500余件。
不断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同时,大田县聚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大田县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田安高速、国道G534二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下岩水库、城乡供水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从乡村到城区,从田间地头到加工厂区,大田县的共享共富实践处处可见,越来越多百姓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