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记者站 杨玉婷
最近,清流出了两个小明星。
上月,2025 “丝韵浙江”第五届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揭晓。来自清流县的8岁小选手赖思橙、李研,从儿童组160名决赛选手中突围,双双斩获金奖。清流葫芦丝,能在全国性民乐赛事上崭露头角,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清流县葫芦丝协会多年的公益坚守,以及一群民乐爱好者的热忱耕耘。
从公园“夜吹”到全国金奖
“刚开始总吹错,好几次想放弃,多亏梅老师每天盯着要‘回课’视频,连一个音符的偏差都要我们重新练。”8月18日,赖思橙回忆备赛点滴时说。今年3月,她和同伴李研便进入备赛冲刺阶段。在清流县葫芦丝协会资深会员梅建平的指导下,两人每天雷打不动练习1小时,录制演奏视频发给老师纠错,从气息控制到指法衔接,在细节上反复打磨。为了克服登台紧张,他们还常借着夜色去公园“夜吹”,“公园里有人围观,我们就当提前适应比赛的舞台氛围!”李研笑着补充。
这场全国性赛事竞争激烈:单是儿童组,初赛就有300余人提交演奏视频,经层层筛选后, 160人拿到决赛入场券。“两个孩子底子好又肯练,我们特意选了9级难度的《打跳欢歌》作为决赛曲目,比同组多数选手选的5-6级曲目难度高不少。” 梅建平说,决赛由专业评委打分,全程公平严谨,“当清流‘双金’的结果出来时,协会微信群里全是欢呼与祝贺!”
“思橙以前葫芦丝基础弱,李研学这门乐器的时间也不长,能有现在的成绩,全靠这近半年的集中特训。” 赖思橙妈妈李美玲坦言,协会为孩子们付出很多,“尤其是梅老师,不仅免费给孩子培训、提供曲谱和伴奏,连去比赛都是他自费陪着,就怕路上耽误孩子练习。”
“孩子们用实力证明,小县城的孩子也能在全国舞台上发光。”清流县葫芦丝协会会长周美珍说。
用热爱奏响文化传承曲
清流县葫芦丝协会的成长,是一段从零散爱好走向系统传承的“从0到1”之路。
“10年前在央视看到葫芦丝表演,我就迷上了。”为了掌握这门技艺,梅建平展现了惊人的毅力:两年间,每周六清晨6点风雨无阻赴外地求学;后来通过网络平台持续精进,历时4年考取葫芦丝十级证书,还获得了葫芦丝教师资格证。2020年起,开始在同学群里分享,免费教学,渐渐聚集起一批爱好者。
2024 年3月,大家决定注册成立正式协会。“我们大多是普通爱好者,对注册流程一窍不通。3万元注册资金是协会副会长江小银提供的,20多页的材料前前后后改了五六遍,跑了好几趟才理清手续。” 周美珍说。
目前,协会已发展了45名正式会员、百余名爱好者。每周日,成员们借用会员画室的场地开展免费教学;“六一”儿童节演出、社区文化活动等公益舞台上,也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如今,每逢周末教学时段或傍晚休闲时刻,临时教学点、公园亭廊,总会准时响起葫芦丝的悠扬乐声。这声音虽不高亢,却透着一股韧劲,既诉说着一群人对民乐的赤诚热爱,也传递着这座山区小城守护文化传承的坚定与希望。(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