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戴安琪 文/图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沿着通往大腔戏剧院的青石板小径前行,耳边传来阵阵戏音:“汲水娘亲鬓已霜,血书玉兔证衷肠。十六载苦盼终见娘,相拥泪千行!”走进戏剧院,只见孩子们围坐成半圆形,簇拥在永安大腔戏代表性传承人熊德钦身边学习腔音腔调,时不时拿起古戏本观摩,眼神专注。
大学生们不禁感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的古朴神韵在稚嫩而纯净的童声中焕发出“活态传承”的新光彩!
这个暑假,青水畲族乡继续推出永安大腔戏研学训练营,精心策划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大腔戏体验课程。戏台上,专业老师带领训练营的孩子们学习手、眼、身、法、步;戏台边上,几台摄影机录制着研学MV……
非遗人才的培养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青水畲族乡聚焦青少年群体,积极探索传播传承非遗的新路径,创新推出了“非遗唤醒计划”项目,得到了大学生团队的积极响应。7月初以来,一拨拨来自全省1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络绎不绝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场场“非遗+”研学活动持续升温。一批批满怀激情与富于探索精神的大学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献智献策。不少大学生加入了孩子们的训练队伍。
大学生们了解到,戏台上呈现的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的复制品,而是“新枝嫁接老根”的鲜活脉动。他们听到的《白兔谣》,以童谣的形式,将永安大腔戏经典剧目《白兔记》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他们虚心向训练营的师生讨教,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在创新中传承。
“通过线上平台展演、直播互动、线下参与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永安大腔戏这一看似遥远而神秘的国家级非遗,如今已成为青少年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青水畲族乡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美芳如是说。近年来,大腔戏青年传承人数量已经超过200人,青春力量已然成为舞台上最亮眼的风景。
训练营的学员们掌握唱腔身段,了解戏服头饰,学习人物剪纸,走进畲族乡的老街、田园,每一步都踏响了求知的节拍。老师引导他们通过探索传统技艺与非遗背后的故事,触摸非遗的肌理,感受历史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录制教学影像休息间隙,永安大腔戏代表性传承人邢承榜抽空回复了网友的评论,还让现场拍摄人员“求”了一波关注。看着网络平台上大腔戏短视频密集的点赞“小红心”,70多岁的老邢精神抖擞,笑得合不拢嘴:“这趟把经典曲目录完后,也将与视频一并上线,给大腔戏留个‘活档案’。”此情此景,令大学生们连声赞叹“真潮”。
“近年来,除开展研学训练营外,还通过录制老艺人教学影像、建立数字资源库,有力推动大腔戏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青水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家富向大学生介绍,永安大腔戏在快手、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上线,不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出圈”,更为青水文旅带来“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