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大田:养山富山,红菇鼓了村民“钱袋子”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田记者站 林伯郊 通讯员 林剑明

初秋时节,戴云山麓仍旧绿意勃发。走进大田县桃源镇盂坂自然村,沿着林间小路蜿蜒而上,高大茂密的阔叶林逐渐映入眼帘。在烘烤房外,一股炭火特有的焦香混合着红菇的清甜便扑鼻而来。村民在烘烤房里正小心地翻动着竹筛上烘烤的红菇,仔细察看火候与成色。

红菇至今无法人工栽培,仅生长在栲树和楮树等阔叶林混交地,对生态要求严苛。成熟的红菇菌盖未完全展开,呈半球形,菌褶鲜红或深红。一旦错过最佳采摘期,菌盖会完全平展或边缘翻卷,品质便大打折扣。

因此,在每年6月下旬和8月下旬两个采摘期内,村民们吃住几乎都在山中,确保红菇成熟后能及时采摘、烘干。“采红菇虽然累,但是收获喜人,还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心情格外舒畅。”村民刘晓燕笑着说。

然而,曾经的盂坂村红菇产业并非如此井然有序。过去,村民“单打独斗”,外来人员也随意进山抢采。分散经营导致红菇品质不一、价格低下,好资源产不出好效益。

转变始于2007年。八峰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整合了2600亩红菇林,将36户村民分为3个小组,红菇林也相应划分为3片,实行按片管理,每两年轮换一次。同时,合作社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山林管护、分片采菇、烘烤加工、包装销售和财务分配,推动红菇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合作社还制定了详细章程,建立健全从资源开发、采集加工、利益分配等各项制度,使得各项环节都有章可循。此外,合作社还成立专职护林队,统一管护山场,加强防火巡逻,并在秋冬季组织清理林下杂草,守护这片“致富林”。

“以前自己采、自己卖,价格压得低,还常因烘烤技术不好浪费红菇。”刘晓燕感慨,现在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采用传统的炭烤技法,红菇干品质上去了,每公斤能卖到3000至4000元,收益大大提升。2024年,合作社红菇干产量高达1500多公斤,销售额400多万元,户均分红约9万元,是2006年分散经营时的18倍。

从过去的“靠山吃山”到如今的“养山富山”,盂坂村的故事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