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星 黄 微
在闽江源头的建宁县,“沉睡”的集体资产正悄然苏醒,焕发新的活力。客坊乡张溪村,339亩闲置山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780元稳定收入;均口镇台田村盘活林地年增集体收入6万余元……
这些让村民喜笑颜开的变化,是建宁县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题,创新探索“五环联控”机制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一机制正让全县更多“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生”出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据悉,该机制实施以来,全县共发现相关问题112个,整改问题合同81份,规范林地发包等资产资源处置18宗,盘活林地2562亩,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173.08万元。
试点破题:
唤醒“沉睡”的山场
“以前这片山场荒着,一分钱租金都收不到,现在每年能有6780元进集体账户,每5年还能跟着市场价涨租金,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8月18日,烈日炎炎,在闽江源头建宁县客坊乡张溪村的339亩山场上,村党支部书记刘天才指着郁郁葱葱的林木,难掩喜悦。
就在不久前,这片曾长期“沉睡”、无偿闲置的山场,通过公开招投标成功找到“新主人”,不仅打破了“零租金”的僵局,实现每年20元/亩的稳定收益,更敲定了“每五年按市场行情调租”的长效约定。这桩让村民津津乐道的“增收事”,正是建宁县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让集体资产从“躺平”变“生金”的鲜活注脚。
一项创新机制,让张溪村339亩山场“醒”了,从“零收入”到“年增收”,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去年10月,建宁县纪委监委以客坊乡张溪村为试点,探索如何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乡纪委督促经管站、自然资源所等部门,在全面理清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林地资源、其他资源、应收款、应付款等六本台账基础上,根据不动产确权数据进行了实地测量。同时,乡党委充分考虑历史成因和群众诉求,通过清产核资、阳光交易,推动清理无偿占有林地752亩,通过设定底价重新发包339亩,相关整改情况也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全程公开。
制度保障:
“五环联控”护家底
建宁县地处武夷山脉中段,林地资源丰富,是南方重点林区县,丰厚的“绿色家底”是村集体重要的资产资源。然而,因历史原因导致的边界不清、档案缺失等问题,使得部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尤其是林地,存在底数不清、产权不明、数字不准、交易不规范等乱象,甚至被无偿占用或低价处置,造成资产流失,损害村集体和群众利益。
如何破解这一基层治理难题?建宁县纪委监委在持续开展“点题整治”基础上,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针对普遍存在的底数不清、决策随意、交易不透明、监督乏力、管理缺位等五类突出问题,在深入调研和部分行政村试点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五环联控”监管机制,着力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共同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农村集体‘三资’是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的高发区,‘五环联控’的核心就在于环环相扣、系统施治,通过抓实摸底评估、民主决策、阳光交易、全程监督、长效管理五个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压缩小微权力寻租空间。”建宁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该机制在建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纪委监委牵头督促协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摸底评估环节明确了土地经营权、林权等11类可交易资产资源,开展清产核资,科学评估并分类确定交易底价,每5年动态调整,确保“家底清、价值明”;?民主决策环节要求严格履行民主决议程序,推动处置决策和交易结果“双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监督权;?阳光交易环节实现了交易流程全公开,规范从申请受理到合同签订、归档备查等11个程序,规定5万元以上交易一律进入县“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进行线上竞标,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全程直播,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全程监督环节则构建起内部监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三重体系,推行资金在线审批、“银农直联”结算,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精准预警,推动监督关口前移;?长效管理环节重点规范离任交接、债务清理和管理制度,压实责任链条。
“五环联控”机制的运行有效堵塞了监管漏洞,盘活了“沉睡”资源。在均口镇台田村,按照“五环联控”机制,镇纪委通过向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调取林权信息、地形地貌等矢量数据,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并创新“三色管理法”,绿色标注权属清晰资产,黄色标注存疑资产,红色标注纠纷资产,绘制“‘三资’一幅图”,精准发现4块林班1833亩权属不符、3块林班346亩重复登记等问题。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详细制定“问题”山场处置方案,分类定价并重新对外发包,通过村民议事群公开处理结果,镇纪委派员全程监督。如今,台田村已收回被私人占用村集体林地963亩,新增确权2303亩林地资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
“农村集体‘三资’能否管得住、用得好关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五环联控’机制有效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建宁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