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公共文化新空间好在哪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孙婷婷

不同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常受限于行政区域划分,公共文化新空间的构建以“无边界”思维打破限制,将文化服务嵌入书店、商圈、公园、乡村民宿等生活场景,让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与满意度不断提高。在一线城市,上海新增3600余处“邻里汇”“城市书房”,让市民在逛街、休憩时便能触达文化服务;浦东新区“摆渡人书场”里,戏迷与演员台下交流的细节,更生动诠释了“零距离”文化互动的魅力。

通过政府引导,吸引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让公共文化新空间展现更多活力。江苏扬州颁布《城市书房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15分钟阅读圈”;云南昆明吸纳650余家企业融入城市更新,打造“文化+商业+旅游”复合空间。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让文化服务更贴近市场需求,如壹道音乐文化驿站由危房改建而来,在举办音乐会、脱口秀等多元活动后,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文化加油站”。

从“单向供给”到“情感共鸣”,服务升级的公共文化新空间给予公众更多新体验。浙江温州通过“最美空间大赛”“市民体验日”等活动,让历史文化与当代需求碰撞出火花;成都“留灯书屋”的艺术夜校、湖北驿站的直播培训,精准对接了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人”,近距离、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让公共文化空间超越了服务载体的功能,以“用户思维”重构服务逻辑,成为凝聚情感、传递温度的“精神家园”。

从全国4万个公共文化新空间的量变,到社会公众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的质变,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建设实践,彰显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回归生活本身。当街头巷尾的“文化客厅”越来越多,当“诗与远方”不再遥远,文化惠民的阳光必将照亮每个角落,为社会发展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