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祎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中镌刻下不朽丰碑。福建三明这片红土地,作为东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与文化重镇,见证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赤诚,书写了军民同仇敌忾的壮歌。重温三明大地上的抗战记忆,解码其蕴含的精神密码,对于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一、烽火闽山:三明抗战的历史坐标与壮阔实践
地处闽中的三明,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红色根基,成为东南抗战的战略支点,在全民族抗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1938年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片土地成为东南抗战的“文化堡垒”与“后勤枢纽”,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
成为文化抗战的东南枢纽。永安作为福建战时省会的七年半间,汇聚了东南出版社等39家出版社、19家印刷厂,本地客家土纸成为刊印文章与著作的载体,诞生了《改进》《现代青年》等百余种抗日刊物。永安与重庆、桂林并列为全国三大抗战文化出版重镇,在永安及东南其他地区的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共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誉之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国立福建音专的师生们创作《永安之夜》等歌曲,用旋律点燃爱国热情;复兴堡里成立了“台湾省临时政府”筹备处,在这里筹划开展了一系列抗日复台活动,台湾同胞当年在这里出版的《台湾研究季刊》就是例证,党部成员手书的“光复台湾,振兴中华”门联催人奋进。这些文化阵地以笔为枪、以歌为号,构建起抵御日寇侵略的精神防线。
铸就军事抗争的铁血丰碑。1937年,尤溪人卢兴荣率第52师4700余名官兵赶赴淞沪会战抗日前线,除负伤送回后方的400多人外,4300余人在敌军的飞机重炮轰炸之下殉国:吴德均任营长的52师警卫营组成的一加强营,470余人奔赴上海战场仅6人幸存;苏州河突围时,第312团团长杨作源率部全员壮烈殉国;卢部三个团曾组织大刀队、专破电网工具队,利用夜袭战术勇猛冲破敌阵四重电网,迫使残敌弃甲逃亡,如今紫阳公园的浮雕上,大刀队员冲破电网的身影凝固成永恒——这是三明儿女用生命践行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体现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深。军民鱼水情是三明抗战中穿透硝烟的力量,据《三明市志》记载,战时各地组建的担架队、运输队达九万余人,仅宁化就动员八千余人次挑夫,用双脚在崇山峻岭间踏出补给生命线——他们肩扛弹药、背负急救包,遇敌机轰炸便用身体护粮袋。除运输外,客家大娘连夜纳草鞋;畲族汉子献耕牛驮运;孩童林间传情报;战士以血肉之躯护村寨,遭遇“扫荡”时将群众护在身后。这种军民共筑补给生命线的坚守、生死相依抗敌寇的赤诚,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力量,让军民在绝境中站稳脚跟,也揭开了抗战胜利的根本密码——民心所向。
二、精神解码:抗战精神的时代意蕴
三明的抗战历史,不仅是烽火硝烟中的抗争记录,更凝结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质的精神财富,其内涵跨越时空,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家国同构的团结精神。台湾义勇队打破地域隔阂,与大陆同胞在永安并肩作战。永安复兴堡门楣上“光复台湾,振兴中华”的对联,见证了血脉相连的两岸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同赴国难”的精诚团结。汉族、畲族、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御侮墙”的深刻内涵。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尤溪卢部全营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进攻,直至最后一人倒下的全营殉国壮举;羊枣等文化志士面对威逼与酷刑,始终坚守抗日主张的宁死不屈气节;三明各地百姓倾力支援前线,组建运输队、担架队多次驰援的奉献……共同织就了牺牲精神的立体图谱。这种牺牲从不是盲目地赴死,而是对“民族存续高于一切”的深刻觉悟——为了后代能免于战火,甘愿燃尽自己。
文化守正的坚韧精神。在日军轰炸永安的1943年,《改进》出版社社员冒着炮火转移书稿,坚持出刊;国立福建音专师生将音乐舞台搬到乡村原野,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抗日宣传演出,用琴声传递抗争力量,用歌声宣告“文化不灭,民族不亡”。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坚守,让抗日思想穿透硝烟,成为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炬,彰显了“精神防线永不溃”的民族底气。
三、薪火相传:新时代抗战精神的实践转化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并展望,三明以红色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实践为支点,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红色文旅:让历史可感可知。永安抗战旧址群活化利用工程持续推进,如复建国立福建音专右厢房等师生学习生活旧址,打造校史馆,让战争年代的激昂旋律在历史场景中得以重现;复兴堡经保护修缮后焕然一新,承载着两岸同胞“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触摸历史印记中,感受两岸同胞共赴国难的家族记忆与民族情怀,而周边规划的台胞抗战纪念馆等项目,更让这份跨越海峡的民族情怀在新时代持续传递。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福建颇具规模的红色场馆,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以艺术形式传递历史记忆。
教育浸润:让精神入脑入心。三明学院开设“三明红色历史文化”选修课,并在“重走长征路、重温革命精神”专题实践调研中,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VR体验式现场教学等,打通“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壁垒,让红色教育落到实处。三明市媒体面向全市各中小学校、大学征集“给1937年先辈的信”,邀请青少年以笔墨诉说今日三明的发展变迁,致敬当年浴血奋战的先烈。种种尝试,彰显了“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党建引领:让传承落地生根。三明市开展红色文物普查修缮,并持续开展宣教活动,擦亮抗战、长征等红色品牌,党建引领,促文旅融合,助乡村振兴。东乾社区将抗战精神融入“近邻党建”,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小区推行“党支部+业委会+物业+近邻协会”四轮驱动,打造“红色管家”,借“共话东乾”恳谈会收集诉求,分类销项,小事自办、大事协同,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八十年前,三明儿女用血肉之躯在东南大地筑起抗战防线;八十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以新的方式传承着不屈的精神。从永安抗战文化公园的晨读声,到尤溪青年红色宣讲团的身影;从沪明情 向未来——上海、三明两地红色文化传承主题展,到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干部群众践行的艰苦奋斗作风,抗战精神早已融入三明这个城市的血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烽火岁月,我们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舍生取义的担当力、求真务实的革新力。这将指引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烽烟散尽精神在,薪火相传向未来!
(作者单位为中共三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