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章 龙 沙县记者站 许 琰
8月14日,一场跨越千里的“健康之约”正式落笔。三明沙县区、保定安国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携手,共同签署《共建药食同源中医药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沙县?安国药食同源大健康研究院”。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沙县小吃叩响了健康升级的新大门,用中医药文化为烟火气注入“养生魂”。
“早在去年,我们就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开启全面合作,在中医药与医养结合、中医药与医农结合等领域开展试点,开发了铁皮石斛牛肉拌面、虫草花牛肉扁肉等新产品,让沙县小吃向‘吃健康’‘吃特色’转变。”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发辉表示,接下来,公司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继续围绕药食同源理念,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加大研发力度,把药膳融入沙县小吃的经典品类,让健康味道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国民小吃”的发源地,沙县区79.38%的森林覆盖率支撑起48万亩林下经济的繁茂图景。近年来,沙县区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充分发挥沙县小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广沙县小吃草根炖罐药材种植,建成约3万亩沙县小吃配料林下示范种植基地,年产值达5亿元。“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靠山吃山”的传统理念升级为“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下的沃土中,黄精、牛奶根、穿山龙等道地药材静静生长,这些曾被老辈人用来炖罐煲汤的“森林馈赠”,早已成为沙县小吃里暗藏的养生智慧。
正是这份扎根生态的底气,让沙县小吃从诞生起就自带“天然健康”的基因。但面对小吃餐饮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沙县小吃还需不断探索升级之路。从早年“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朴素定位,到如今拥抱健康消费新浪潮,国民小吃的迭代早已箭在弦上。当下,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正从“生存型”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转变,沙县小吃亟须用“新花样”留住食客。“要守护传统味道,更要拥抱健康需求。”沙县区的探索从未停歇:科技特派员深入林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农机补贴政策让竹山经营效率倍增,惊石食品等企业开发的速冻竹笋远销海外……这些日积月累的沉淀,都为中医药与小吃的深度融合埋下了伏笔。
当沙县的“食”遇上安国的“药”,碰撞出的是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此次三方携手,正是一场精准的优势互补:沙县区坐拥全球超9万家小吃门店的庞大销售渠道,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出优质中药材基地,年消耗药膳食材超5亿元;安国市作为“千年药都”,中药材种植规模达15万亩,2800余种药材年交易额高达540亿元,更有着成熟的药膳生产经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则带来了深度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支持,让药食同源既讲得出“老祖宗的道理”,又做得出“老百姓的实惠”。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3年内开发不少于20款标准化药膳产品,对拌面、蒸饺、扁肉等沙县小吃经典品类进行升级,提升沙县小吃的健康附加值与安国药膳的市场影响力;让药膳卤蛋、二十四节气馅饼、药膳甜品、四神烧饼等安国药膳经典,走进沙县小吃菜单;打造“沙县小吃—安国药膳”双品牌认证体系,通过IP形象塑造与联名活动开展,赋予传统小吃新的社交属性。
“这不仅是食材的融合,更是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主任王斌表示,新成立的“沙县?安国药膳大健康研究院”,将成为健康创新的“智囊团”——这里既有安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炮制技艺,又有科研专家的标准化研究,更有企业的市场洞察,从药膳配方研发到食药同源目录申报,为每一款创新产品注入“科学基因”。
从街头巷尾的扁肉拌面,到融入中医药智慧的健康药膳;从“吃饱吃好”的简单追求,到“治未病”的养生理念,沙县小吃在健康赛道上的创新探索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场跨越燕赵与八闽的牵手,让国民小吃在守护烟火气的同时,更奏响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新乐章,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