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牢记嘱托勇争先 绿色发展探新路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溪口镇建莲种植基地荷花绽放

明一天籁牧场

溪口镇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收割

采莲

楚尾村楚溪生态水系 (杨福明 摄)

高峰漂流

源庄星河民宿

云杉纺织生产车间

●建宁记者站 曾 程 陈 震 文/图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中两统筹、两手抓?

建宁县地处闽赣边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5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保持100%,交界断面水质年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良好的气候、土壤和植被,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创造了条件。

20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建宁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厚植生态优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闽江流域金溪建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守护绿色生态优势。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做大做强明一国际乳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构建“五子四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

以绿为底 构建“五子四业”

盛夏时节,闽江源头,稻浪千层。8月11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制种基地,制种户刘仙根正忙着穿梭于田间,与伙伴一起为杂交水稻人工授粉。“再有个20来天,中制的杂交水稻就可以收割了。”刘仙根笑着对记者说。

建宁县作为中国稻种基地核心区、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今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6.1万亩,相当于2.2万个标准足球场的规模。

不仅是杂交水稻制种,如今建莲品牌名头响亮,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莲子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通心白莲4500吨,莲农亩均增收7660元,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7.43亿元。小小莲子,不仅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运用绿色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传统农业,让建宁农民尝到了甜头。县里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建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24年,建宁县以“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3.85亿元,比增2.73%。

发展现代农业,还得学会“多腿走路”。眼下,为全力抓好产业融合,建宁县着力构建了以种子、莲子、梨子、桃子、无患子和农林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电商、文旅等“五子四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提升“五子”产业。建宁县加快推动种业“数字化、机械化、高优化、组织化”改造,抓紧抓实“种稻粮”一体化、省级种业科创平台等重点任务,带动其他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突破农林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建宁县紧盯“建平台、引龙头、抓配套、促创新、定政策”等5个重点环节,积极招引、培育农林机械装备制造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选准农副产品加工业。建宁县将预制菜产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新赛道,以市场需求导向招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贸易、生产加工、冷链运输等配套完善,培育和壮大预制菜产业。

培育电商业态。建宁县加大电商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抓好国际陆港、海外仓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快打通跨境电商贸易渠道。

做旺文旅经济。建宁县发挥好县属国企龙头作用,整合县域内外“吃住行游娱购”企业资源,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纽带,推动绿色品牌向江西辐射、红色资源向全省推介,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以绿为依 打造生态工业

好生态不仅催生了优质产业,还引来了“金娃娃”。

走进位于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的明一天籁牧场,云上林海翻涌,浪绿波翠,山水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建宁是座天然的“生态宝库”。借助优越的生态资源,明一国际集团依托万亩生态田园项目,精心打造出集“牧业+农业+制造+文旅”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

明一天籁牧场总经理范传照介绍,目前,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5条乳粉生产线及7条液奶生产线均实现生产,明一天籁牧场建设牛舍18幢,养殖奶牛5000头,年产鲜奶2万吨,年吸引游客达5万人次,生态价值在产业融合中充分彰显。

生态发展的场景远不只这些。在绿色制造与智能创新的浪潮中,位于建宁县的福建云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前瞻性的布局和不懈的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市纺织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步入这家大型纺织公司,繁忙而有序的细纱车间内,一排排先进的生产设备正高速运转。生产线上,红色、粉色的纱锭在灯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泽,这些由木制纤维与天然棉花混合纺织的紧密赛络纱,因独特的产品魅力,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共有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300余台(套),梳棉辅助设备、紫外线处理机等辅助生产设备500余台(套),可实现中心环节绿色生产。”公司总经理许立介绍。

在纺织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去年,公司投入1.25亿元进行技改扩建,其中2000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建设面积约2.3万平方米;1.05亿元用于淘汰现有1条生产线,新增5条生产线,项目更新建成后,产品实现升级,产能提升50%,新增年产5000余吨、产值1亿余元的多功能差异化混纺纱线的产能。同时,积极引入光伏发电项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光伏发电项目对于我们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每年可以发电400万千瓦时,不仅每年可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300万元左右,也减少了碳排放,贯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许立说。

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增加研发资金,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用于技术研发,重点关注绿色环保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新材料应用等领域,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集群聚力,绿色生态工业在闽江源头崭露头角。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建宁县大力发展建莲、黄精、金线莲等医药产品加工及提取物深加工,引进文鑫莲业万吨莲系列药用健康产品开发、源容无患子产业链延伸等项目。推动老树发新枝,积极引导传统工业向绿色产业链方向发展,成功推动富强石材获评“全国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单位”……

以绿为笔 绘就文旅画卷

好生态也激活了建宁县的文旅产业。

近年来,当地秉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天然氧吧+旅游”“天然氧吧+养生”等产业融合,打造气候标志品牌,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夏日的夜晚,伴着银河的点点星光,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香溪花谷旅游区,飞舞的萤火虫闪烁着,照亮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游客可以静静聆听悠扬的蝉鸣。白天,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太刺激啦!”这句话便是所有游客从全长2.6公里、水位差188米的高峰漂流直冲而下获得的体验。高峰香溪花谷旅游区地处濉溪镇东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金铙山北麓,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距县城10公里,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沿岸植被保护良好,水质清澈透明,2020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最美康养小镇”称号,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为了让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福当地村民,镇里“党建+国企联村”模式运营,实现了村集体与国企资源的深度交融与优势互补。

“现在,村里通过特色民宿、夜光跑道、水上乐园、莲花叠水、曲院风荷、竹林幽径等一批旅游体验项目,打造集养生度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野趣运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林长礼介绍。

离开香溪花谷景区,在距离高峰村2公里的大源村,一座别具风格的民宿坐落在宽阔的河道旁,游客们有的在享受围炉煮茶、午后咖啡,有的在准备晚上的烧烤……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我选择将民宿建立在这青山绿水间,让外地的游客充分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源庄星河民宿的主人林黎告诉记者,“最近我们接待了厦门、福州、泉州的游客,甚至还有潮汕客人慕名自驾前来,周末期间,民宿的14间客房基本处于客满状态。”

林黎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远离城市喧嚣的慢生活,当地正是有这样的条件,才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

游完城区周边,视野转向溪源乡楚尾村,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等称号。

近年来,村里以楚溪中小河流域治理为契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建成滨水生态护岸,亲水景观鱼鳞坝,打造集垂钓、露营、漂流、亲水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带,将生态资源、乡村项目变现为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

楚尾村党支部书记聂建东表示,眼下村里正发挥水美楚溪的生态和文旅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旅,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支部以公共资源入股20%,村民按5000元每户自发入股,成立楚上堡文旅公司运营旅游业态,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烧烤露营、漂流垂钓等业态,实现“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形成乡村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模式,让村民吃上“生态文旅”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区苏区建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集智聚“绿”、变绿为宝,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建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