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三明日报

山河为砚绘青绿 碧浪奔涌满目新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广袤山林绿意葱茏

晨曦中的沙溪河宛如美丽画卷

竹制品加工产业成为沙县三条县域重点产业链之一

山海协作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航拍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应急救援等赛事在沙县举办

青绿山水让城区清新诗意(陈明山 摄)

数量众多的公园成为沙县城市的美丽点缀

生态综合治理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山美水美的双溪水库

●沙县记者站 许 琰 吴 伟 通讯员 张凌欣 陈光铨 文/图

盛夏的沙县,山川披绿,处处生机盎然。

行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绿树环绕、鸟语花香,一个个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漫步在沙溪河畔,时常有白鹭掠过滨河路旁的飞檐,翅膀扇动间抖落一城的清凉;

广袤的山林间,绿草茵茵、林木茂盛,绿色长廊勾勒出美丽的生态城市画卷;

……

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背后,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市民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

今年来,沙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逐绿而行、向绿而兴,一幅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在虬城大地铺展开来。

深化林改推动绿富同兴

8月11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大洛镇官昌水库昌荣山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钟全星背着竹篓,熟练地将有机肥撒在幼树根部。

这片生态林,正在书写一个“点绿成金”的故事。

今年,昌荣村与三明市沙县区森林资源收储管理有限公司按照“三改三创”中的协议,将生态林采伐基地的经营权以林地租赁方式流转给收储公司,让沉睡的青山焕发新生。

“我们公司负责造林和抚育经营管理,每年支付给昌荣村林地使用租金每亩15元作为保底收益,以后林木采伐收益我们和村里还会按八二比例分成。”森林资源收储公司经理茅隆森掰着手指算账,“昌荣村不用投一分钱,坐着就能收获生态红利。”

据了解,此次“三改三创”,官昌村、昌荣村与森林资源收储公司的合作面积共有700多亩,拿着这笔“绿色资金”,昌荣村给乐龄学堂添了新教具,村道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老人们逢人就夸“林子养人”。

沙县区山林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达79.38%。近年来,沙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决心,挺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天然林、公益林“三改三创”之路。

“机制提升”激活力。沙县区持续推进天然林生态林“三改三创”改革,今年来新增流转经营权1.58万亩,探索“村企农”联营、竹林“村企联建·农竹联赢”等新模式,已有14个村联营0.43万亩;继续实施30立方米以下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推行人工商品林按面积批准采伐,取消其主伐年龄、主伐方式限制,激发林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发放全市首批“福林票”980万元,促成跨区域碳汇交易超1万吨,开创沪明碳达峰碳中和交易新范式。

“产业提质”筑支撑。沙县区聚焦笋竹精深加工重点县项目,争取专项资金284万元,支持隆盛竹工艺板深加工等7个产业升级项目,招引晋江市自然化纤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项目,推动竹产业向高端迈进;用好省级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林下经济项目10个、面积2055亩,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推动马岩山庄、俞邦村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实现营业额7300万元。

“服务提档”强保障。沙县区与东南航空公司共建无人机空地一体巡护体系,上半年覆盖林地100万亩,高效完成防火巡护8000平方公里;引导绿色金融加大支持力度,新增涉林贷款近1亿元;优化用林审批流程,完成林地使用项目审批13个,为全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绿色转型点燃发展引擎

8月12日,位于沙县区山海协作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振鑫精品生活用纸制造项目(二期)建设现场,挖掘机忙着开挖地下控制室基础,工人们忙着安装模板,紧锣密鼓赶进度、抓建设。

振鑫纸业是一家主营高端生活用纸生产的企业,202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市场反响良好,供不应求,增加产能迫在眉睫。

因此,企业今年投入1.5亿元,新建仓库一座,改建车间两栋,购置卫生纸机4台,建设二期生产线。

“我们这个项目是6月初开始动工的,比原计划提早了大概一个月。”公司总经理李朱金介绍,“二期项目投产后,产品产量可达12万吨,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这是沙县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沙县区立足资源优势,以竹制品制造列入县域重点产业链为契机,打造“一核两翼”发展平台,推进竹材分解、初级加工、成品精深加工三级竹产业加工体系建设,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共生型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闭环。

延伸链条,打造集群。沙县区以青山纸业为龙头,发展制浆造纸等配套产业链;以逸翔竹业为龙头,培育竹木板材、家具产业链;以极野食品为龙头,打造清水笋食品产业链。目前,全区已拥有竹制品制造规上企业近30家,竹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龙头引领,提档升级。沙县区重点服务好青山纸业20万吨竹浆技改及配套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引进竹纤维产业化、绿色包装建材等项目,推动已签约鑫元年产40万吨竹片项目落地,进一步延链补链。

做优保障,加快转型。沙县区签订沙县港区青州作业区委托运营框架协议,积极谋划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配套项目,提升园区配套能力;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产业转型升级及新领域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河湖长制绘就水清河畅

8月13日一大早,在沙县区青州镇的青丰渔港,一艘综合执法船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巡河任务。

沙溪河青州段全长13.09千米,河面较宽,2018年起,当地实行“河长+警长”联动机制,由镇河长统筹负责河道的管理、保护与治理,警长则从执法维度介入,对巡河中发现的非法排污、乱搭乱建、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进行快速处置。

通过“用船巡河+同步打捞”的模式,将巡河和保洁紧密联系,让巡河不止是“看”,还能当场“清”,也让河道管理从“被动清理”变成“主动防控”。

得益于这一联动机制,青州镇拥有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唯一一艘用于巡河的执法船,给巡河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河道干净了,岸边垃圾少了,水也清了,母亲河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我们傍晚时候都会来这里散步,感觉这河水就像回到小时候那样。”青州村村民汪长炼说。

悠悠碧水润泽虬城。近年来,沙县区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突出示范引领,以“河湖长制+”模式推动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工作力争上游。

实施马岩水库工程、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水利项目13个,以项目加强河道整治;着力培育“一站一段一湖一公园”,以示范力量引导社会大众参与;执行“每月一巡查、每季一暗访”制度,定期通报乡镇交接断面水质情况;委员河长民主监督护河,加强河湖保护宣教力度,实现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上半年,各级河长共巡河3690次,河道专管员巡河19788次,48名委员河长共开展巡河1950次,以实际行动守护幸福河湖。

一江碧水映出群众幸福感。如今,一条条涓涓细流串珠成线,依托河湖长制产生的文化、景观效益,沙县区打造了沙溪“一河两岸”、东溪水生态公园、畔溪公园等一批水生态城市景观,“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幸福河湖正成为沙县的新“名片”,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