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在漳州街头巷尾,不少年轻人背着的包包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玩偶、徽章或配饰,这些“包挂”早已逃脱装饰功能,成为年轻群体的“社交密码”与“情绪载体”。
动漫迷用角色“包挂”快速识别有相同爱好的人,职场新人借毛绒玩偶缓解压力,手作达人以定制徽章彰显个性……每一个“包挂”都像会说话的标签,既折射出年轻消费者从“物质满足”到“情感共鸣”的消费升级,也揭示着新消费时代“小物件承载大情绪”的深层逻辑——当物资丰富成为常态,那些能触达心灵、连接圈层的小配件,正成为驱动消费的新引擎。
“包挂”催生“即时快乐”
“叮——”在天虹商场(漳州店)一楼,泡泡玛特自动盒机前,市民吴琪琪正扫码支付79元。随着机器运转,一个“crybaby豹豹猫猫”系列“包挂”掉入取货口。“我特别喜欢这种‘未知的惊喜’!”她兴奋地展示着“包挂”,“上次在盒机抽到隐藏款,发朋友圈后好多人问我在哪买的。”
盒机旁,排队的顾客中不乏情侣和亲子。“我们每周都会来抽一次,就像‘情绪充电’。”一对情侣笑着说。“消费者抽的不是挂件,而是‘开盒瞬间的多巴胺’和‘收集成就感的满足’。”
在X11(漳州龙文吾悦广场店),导购员吴女士正在忙着补货,她有条不紊地将新到的“包挂”从纸箱中取出,按照品类和陈列要求,摆放在相应的货架上。店内熙熙攘攘,消费者在货架间来回走动,仔细挑选着心仪的“包挂”,他们或驻足凝视,或伸手轻触,认真比较不同款式之间的差异。
吴女士告诉记者,店内“包挂”有上百种,除了IP联名款式,不少丑萌的款式也是爆款。从商品构成来看,IP联名款“包挂”凭借其与热门动漫、游戏等IP的深度合作,自带粉丝流量和话题热度。而丑萌款“包挂”则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外观设计打破了传统审美的束缚,通过夸张、搞怪的造型,受到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崇尚独特的消费群体的青睐。
除了能给予消费者情绪价值,“包挂”也成了社交场上的“破冰钥匙”。市民陈宇刚买了两个线条小狗“包挂”:“一个自己用,一个送游戏好友。我们在《原神》群里聊天,发现都喜欢三丽鸥,这种共同爱好让关系更近了。”她翻着背包上的挂件说,“上次在食堂,隔壁桌女生看到我的库洛米挂件,主动找我聊天,现在我们经常一起逛潮玩店。”
从“功能满足”到“情绪共鸣”
记者发现,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市场中,“包挂”也成为“社交暗号”:粉丝通过同款“包挂”快速识别“同担”(喜欢同一个偶像的群体),形成基于IP的社群归属感;消费者通过定制“娃衣”等个性化操作展现独特审美,实现“非言语自我表达”;热门IP“包挂”更成为朋友圈、社交媒体的“晒单素材”,满足年轻群体的展示欲……
《中国潮玩与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潮玩产业总价值将攀升至110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潮玩市场印证新消费需求的蓬勃活力,“包挂”已从单纯的装饰品,升级为“情绪载体+社交工具”。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消费者开始为‘情绪价值’付费。”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吕茜茜分析,“‘包挂’通过IP联名、文化赋能、盲盒机制,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可触摸的载体,满足了年轻人‘悦己’‘社交’‘收集’的多重需求。”
吕茜茜进一步分析:“‘包挂’热的本质是Z世代‘悦己经济’的具象化,是物质丰裕时代下消费逻辑从‘物质满足’向‘情感补给’的深层转变。这一群体成长于物质丰裕时代,更注重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包挂’作为‘低成本高情绪价值’的消费品,恰好契合了其‘快乐消费,为兴趣买单’的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30—45岁消费者占比超30%的现象,反映出‘情绪消费’正从年轻群体向更广泛年龄层扩散,预示着未来消费市场将围绕‘情感连接’重构产业逻辑,即: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后,那些能承载故事、触发共鸣的小物件,终将成为连接人心、驱动增长的核心密码。”
■漳州融媒记者 王心如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