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跨越山海的相聚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考察团参观开漳历史纪念馆 漳州融媒记者 张旭 摄

山海有界,难阻游子归心;时光流转,不改乡情炽热。

10月5日至6日,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漳州籍乡亲,在漳州人联盟大会的号召下,跨越山海重聚故土,共赴一场名为“故乡行”的温暖之约。他们前往长泰、漳浦、云霄、东山、南靖、古雷等地,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漳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见证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成果。

工业澎湃 共话发展强音

古雷潮涌,踏浪争先。

车驶入古雷半岛,车窗外塔罐林立,管道纵横,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正拔地而起。近年来,多个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在古雷陆续开工,成为漳州澎湃工业活力的生动写照。虽时值中秋,古雷石化产业园区却生产建设正酣,机器轰鸣演奏着新时代发展的交响乐章。

走进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中控室,巨大的电子屏幕墙前,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监控着复杂的生产流程。古雷石化安环部总经理陈家洪向考察嘉宾介绍,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包含年产16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等装置,建成后将推动古雷石化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平衡,加快打造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震撼!”站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现场,墨尔本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苏方华心潮澎湃。1997年离开漳州到上海打拼,后旅澳近20年的他,记忆中的古雷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政策东风与时代浪潮在此交汇,昔日渔村已嬗变为产值超千亿元的石化产业园区。他感慨万千:“这次回来,漳州的发展让我惊叹不已,尤其是古雷,作为海外漳州儿女,我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

古雷的产业集聚效应和高新技术应用,已然成为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点燃了海内外贤达回乡投资兴业的信心。巴西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李正斌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巴合作,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他看到古雷的发展后,眼前一亮:“巴西是农业大国,但轻工业还不是很发达,这正是我们漳州企业的机会所在。在石化产业方面,巴西有丰富的原料,希望能助力漳州企业走出去到巴西,在南美大放异彩。”

同在蓝天下,宏伟的漳州核电项目向世人展示着“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穿行于这片绿色能源的热土,畅想这里为实现“双碳”目标所贡献的光明前景。“东山和云霄都是绿色能源的基地,光伏的清洁发电、核电的稳定输出,不仅能为区域发展供能,更能为建筑领域推广低碳技术提供支撑。”吴硕贤评价道。

告别碧海银滩与现代化工装置,家乡发展的澎湃声响依然回荡在耳畔。对接合作、共话发展,这次归来,海内外漳州儿女不仅见证了家乡产业升级的硕果,更凝聚起合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共识。

文旅融合 共绘山水画卷

金秋十月的漳州,山海、土楼、古韵与花香交织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迎接八方来客。

漫步长泰花仙谷,嘉宾们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眼中满是惊喜,昔日寻常的乡野,如今已化身为一幅绚丽的生态画卷。香港置富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长泰联谊会会长郑建成感慨道:“记忆里这里是荒坡山地,如今已然成为一个度假村,变化太大了!”现代化的文旅项目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镌刻出家乡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年轮。

当车驶至南靖,时光仿佛被刻意拉长。南靖土楼,是漳州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细赏土楼景,聆听土楼保护、活化利用和乡村建设的生动故事,菲律宾漳厦龙同海总会、商会名誉会长黄书榜被土楼的前世今生深深打动。“太震撼了!”他说,这些土楼不仅仅是建筑奇观,更是我们祖先智慧、团结与家族观念的实体象征,这种精神内核与海外华人社团的守望相助一脉相承,也与漳州人联盟大会凝聚乡情、汇聚力量、共谋发展的使命相通。

才下土楼,又至水畔。漫步云水谣,千年古榕、悠长古道、潺潺溪流相互映衬,充满诗意与浪漫。梅林古镇的原生态田园风光宛如世外桃源,青山绿水间,土楼错落有致,居民生活悠然自得,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铺展。切身感受了美丽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与风土人情,宁波市漳州商会会长林一辉说:“这里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农文旅融合颇有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值得借鉴。”

实地考察,不仅是为了“看”,更是为了“谋”。嘉宾们在赞叹漳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以各自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商业经验,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他们探讨着如何将土楼文化更生动地推向世界,如何让古镇业态更具活力,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漳州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

文化共振,千年回响。在云霄开漳历史纪念馆内,台湾嘉宾陈汉光与开漳圣王塑像的庄严对视,恰似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寻根。汉光与元光,两个名字的光影重叠,照见的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同。“两岸拥有共同的民间信仰,这是割不断的文化纽带。”陈汉光表示,以开漳圣王文化、妈祖文化、关帝文化等为媒介,深化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最自然、最持久的力量。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乡村振兴 深化“山海协作”

这场“故乡行”,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无论是在考察途中,还是在晚会上,熟悉的闽南乡音始终是最动听的声音。

“十八姑娘一朵花,一朵花……”当2025海峡两岸(漳州)中秋晚会的舞台上响起熟悉的闽南语旋律时,厦门贺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佩谕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哼唱。她感慨道:“在这里听到从小哼唱的歌,感觉特别亲切,就像回到了台湾老家的中秋夜,别具意义。”

“你听,台上演员说的闽南话和台湾的几乎没差别,连语气词都一样。”谢佩谕拉着身边的同乡分享道。台上,意公子正以诗句“乡情宰样好”为引,道出林语堂对故土漳州的缱绻深情,也恰好印证了谢佩谕的感受。共同的文化记忆,此刻在诗词中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温度,让“两岸一家亲”深入人心。此次考察之行,谢佩谕不仅感受到漳州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在语言、饮食里找到满满的归属感。她说:“不仅是让台湾同乡,也能让五湖四海的漳州人都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不用刻意宣传,亲身感受就是最好的‘名片’。”

同样在乡音乡情中找到共鸣的,还有从漳州嫁到台湾,后又随丈夫回到漳州投资办厂的中华漳州同乡会会长吴秀芬。漫步在东山澳角村的海岸线上,她亲眼见证了这个小渔村如何通过“渔业+电商+旅游”的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理念深表认同。“看到家乡经济腾飞,社会安定,我真的很感动。”吴秀芬动情地说。更让她感到暖心的是家乡发展中的细节,“漳州的安全设施很完善,针对台胞台商的惠台措施也很多,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关爱,‘根’在这里特别踏实!”

考察途中,东山岛浪漫的海景、云霄农业兴旺的景象,更是让吴硕贤欣喜地看到家乡对“田园都市、文化名城”的精准诠释。这位兼具科学严谨与诗人浪漫的院士灵感迸发,在考察途中即兴赋诗《东山行》与《云霄行》。“长桥连岛屿,白浪涌沧溟。澳角渔村盛,旗滨产业兴。”“延寿良乡美,开漳圣庙灵。枇杷收硕果,核电发多能。自是家园好,果然称令名。”诗句中,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与兴旺的产业,更寄托着对家乡未来的美好祝愿。临别时,吴硕贤深情地说:“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是‘漳州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海内外漳州儿女共同的心声,也让四海同心的乡情在这一刻凝聚升华。

这次跨越山海的相聚,如同一颗投入九龙江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绵延深远。它让世界看到了漳州的魅力与潜力,也让五湖四海的漳州儿女,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漳州力量”。他们将共同执笔,为故乡的未来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漳州融媒记者

刘婧 林依妮 黄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