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失衡”:当代文艺评论的精神贫血症
日期:10-03
☉王志高
在文艺作品浩如烟海的今天,评论本应成为指引观众的灯塔,却常常陷入两极分化的困境——或沉迷于技术解剖而“有血无骨”,或沉溺于情感宣泄而“有肉无魂”。这种“血肉失衡”已成为当代文艺评论的显著病症,折射出文化评价体系的内在危机。
所谓“有血”,指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理论框架和结构分析,却缺乏生命温度的评论。这类文字往往打着“专业主义”旗帜,将作品拆解为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符号隐喻的零件,最终拼凑出一篇精密却冰冷的“解剖报告”。而“无肉”则指向另一种极端:沉溺于主观感受的抒发,以情绪代替判断,用“炸裂”“封神”“哭晕”等夸张词汇堆砌成空洞的赞美或抨击,缺乏理性支撑的骨架。
这两种倾向共同加剧了文艺评论的失能。前者将艺术这一属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创造活动,异化为机械的技术操作,剥离了文艺最核心的人学本质。当《流浪地球》的科幻外壳被逐一分解时,那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反而在技术分析中消散;当《爱情神话》的市井生活被拆解为符号游戏时,其中蕴含的情感真谛却无处寻觅。后者则将评论降格为情绪化的消费指南,用感官刺激取代审美体验。近期某偶像剧引发的两极评价中,充斥着“哥哥演技绝绝子”与“剧情稀烂”式的肤浅论断,却鲜见对作品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深入探讨。
“血肉分离”的评论生态,背后是文化领域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一方面,学术体制内的专业崇拜促使评论不断追求理论武装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又鼓励着情绪极化的“冲击力”。在这双重压力下,兼顾知性与感性、平衡深度与可读性的评论反而难以生存。
文艺评论的本质使命在于搭建作品与受众、个体感受与集体文化的桥梁。它既需要“血肉之躯”,也需要“灵魂之窗”。好的评论应当如钟嵘《诗品》那般既有精微体悟又不失理论高度,如罗兰·巴特那样既能解构文本又不失人文温度,如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般言简意赅又切中肯綮。
要治愈评论的“血肉失衡”,需从三方面着手:其一,重建评论的公共性意识,认识到文艺评论是文化交流而非自我炫技或情绪宣泄的场域;其二,培育“整体性批评”方法,将形式分析与内容解读、历史语境与当代意义有机结合;其三,塑造平实而有深度的批评文风,摆脱术语依赖与情绪化表达,在专业性与可读性间寻找平衡。
在算法推荐日益主导人们文化消费的今天,高质量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抵抗文化扁平化的堡垒,更是重新发现作品深度价值的钥匙。唯有恢复文艺评论的“血肉之躯”,才能真正发挥其连接创作与接受、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引领公众超越浅层感受,进入更为丰富、深刻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期待下一个别林斯基或李健吾式的评论家出现时,或许更应期待一个能够孕育“血肉俱全”的评论生态系统的形成。在那里,技术分析与人文关怀不再对立,个人感受与集体理性相互启迪,最终实现知性、感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是文艺评论的理想状态,更是一个健康文化生态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