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日本闽南文化交流协会换届庆典暨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现场,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在厅堂间回荡。日本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原会长柯玲娜接过“永远荣誉会长”证书,望着台下的年轻会员,眼眶微热——她想起2016年11月,刚接任协会会长的时候。
彼时,协会刚从“日本闽南同乡会”升级不久,十几人挤在小会议室里,聊的仍是“如何让节日聚餐更有家乡味”。“从抱团小聚到能撑起联结海内外的文化盛典,没想到能走得这么远。”柯玲娜感慨道。而这跨越背后,是她在日本深耕半生的事业:推动闽南文化在异国扎根,促成漳州与伊达缔结友城,让乡音乡情跨越山海。
从漳州街巷到北海道,五年奔走搭起友城桥
柯玲娜在芗城区人民新村的烟火气里长大:东铺头小学的晨读声、漳州一中的龙眼树,是她最鲜活的少年记忆。1976年从漳州一中毕业后,她走进漳州市第一无线电一厂,一边在生产线钻研技术,一边挤时间读电大“充电”;1982年调至福州无线电元件一厂,厂里引进日本设备,她在操作与维护中逐渐熟悉日本技术逻辑,心里悄然埋下“走出去看看”的种子。
1988年,恰逢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留学潮,她决定前往日本留学深造。她先在语言学校攻克语言关,后考取日本文化女子大学研修日本文化,自此开启与日本的不解之缘。
1995年,结束东京8年留学生活的柯玲娜,随丈夫定居北海道伊达市。初到这座小城时,一则往事让她耿耿于怀:当地国际交流协会的圣诞晚会上,中国留学生因未获公平对待集体离场。“那时就想,一定要做些什么,让中日民间交流更平等、更有温度。”柯玲娜说道。
这一愿望在十年后迎来契机。2005年,一位日本教授想出版一本多国语言的成语辞典,邀请柯玲娜帮忙翻译。在辞典出版的庆祝会上,柯玲娜向这位教授提及在伊达市建立日中友好协会的愿望。很快,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市长的支持。2005年6月22日,伊达日中友好协会正式成立。
“协会成立后,市长希望进一步推动与漳州市缔结友好城市。”柯玲娜回忆,通过积极协调,缔结友城事宜很快得到了家乡的支持。
此后五年,柯玲娜成为两地沟通的“纽带”:协调福建省外办、漳州市外办三次赴伊达市考察,陪同伊达市市长自费率团访问北京、上海、福州、漳州四地;带日方嘉宾走进漳州南山寺、荔枝海、南靖土楼,让他们品尝漳州小吃、感受闽南风情。2010年4月7日,漳州与伊达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柯玲娜的“友城梦”终成现实。
从“同乡会”到“文化协会”,
让闽南文化成为中日交流
“通用语”
2010年,借着漳州与伊达市缔结友城的东风,“日本闽南同乡会”在大阪成立,最初只是几人节日聚餐的小团体。2016年,柯玲娜接任会长后,果断将同乡会升级为“日本闽南文化交流协会”。“同乡会是‘抱团取暖’,文化协会才能让闽南精神走得更远。”
为了让在日闽籍孩子留住“乡音”,柯玲娜把漳州的文化记忆搬进活动:准备印着闽南风景的绘本,让孩子们边看画边学唱闽南童谣;设置2000日元商品券奖励,鼓励孩子上台背闽南语唐诗、讲闽南民间故事。“有个孩子,不仅能完整唱闽南童谣《天黑黑》,还能用闽南话讲回到漳州的故事,细节里满是对家乡的向往,那一刻我就知道,闽南的根没断。”柯玲娜笑着回忆。
柯玲娜还推动南音、木偶戏等闽南非遗走进日本,让日本民众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现在我们正推进‘闽南文化青年大使’计划,想用AI、短视频让非遗‘年轻化’,让更多日本人读懂闽南文化的魅力。”柯玲娜说。
这种文化的双向奔赴,在近年来的青少年交流中结出累累硕果。去年12月底,在柯玲娜的推动下,14名日本冲绳青年踏上南靖土楼的青石板路,与漳州学生结对漫步,共赴一场为期五天的“世界青年趣淘漳州”古琴研习班。其间,中日青年踩着青石板探访土楼群落,听南音艺人指尖流淌千年古曲,结对谈心,用简单的双语对话分享校园趣事。
这些跨越山海的互动,让“闽南文化”成为中日青年心灵相通的“通用语”。
做侨胞“娘家人”搭产业桥,让闽南资源扬帆赴山海
“协会的根基,永远是‘家’的温暖。”柯玲娜任会长期间,协会的“WE ARE FAMILY”联谊会,成了在日闽籍人的“解忧站”。有刚到日本的闽籍青年找不到工作,因语言不通、人脉有限陷入迷茫,她主动对接就业服务机构,还引荐在日闽籍企业家与其交流经验;针对想重返职场的女会员,她积极牵线搭桥,帮其对接灵活就业机会、更新职业技能、重拾职场信心。
在推动闽南特色资源“走出去”上,她同样不遗余力。为了让漳州荔枝进入日本市场,她带团队对接漳浦种植基地,协助研发“四季荔枝”品种、优化保鲜技术。当第一次在东京超市看到印着“漳州荔枝”的包装时,她驻足良久:“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荔枝的清甜,值了”。
这种“走出去”的实践,同样体现在产业合作的双向奔赴。2018—2019年,她协助漳州市领导率企业家代表团赴日举办产业推荐会,从翻译沟通、议程筹备到签约对接全程跟进,促成漳州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企业与日企达成技术合作、订单往来,让“单向引进”变为“双向交流”。
疫情期间,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更显珍贵。2020年初,她协调伊达市政府向漳州捐赠防疫物资;当日本“一罩难求”时,她向伊达日中友好协会捐赠口罩,为会员发放医疗防护包。正如她所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不是口号,而是文化交流中最温暖的力量。”
2025年的换届庆典当天,柯玲娜将任命书交到新任会长苏勇艺手中时,特意叮嘱:“别忘了多办些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常念着闽南的根。”从1988年赴日行李箱里的闽南歌磁带,到在日闽籍孩子口中的乡音;从大阪小会议室的几人议事,到如今满场乡音的庆典。柯玲娜常说,“爱拼才会赢”,拼的不只是事业,还有文化传承、友谊延续。
如今,漳州与伊达友城情谊绵长,闽南文化在日本愈发茁壮,柯玲娜仍是那个架桥人——以乡心为锚,以文化为桥,让中日民间交流的故事温暖延续。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