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在澳四十载,让大三巴与土楼 跨越山海“对话”

日期:10-03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澳门妈祖庙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漳泉潮三洲’,代表这座庙由漳州、泉州和潮州人联合兴建。”说起澳门和漳州的渊源,在澳门生活了40余年的魏荣华滔滔不绝。

魏荣华提到的妈祖庙,就是当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航海来到澳门时见到的妈祖庙,也是“MACAU”一名的由来,与闽南语“妈港”的发音接近。而早在明代前期,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前,漳州海商严启盛就将番舶引至壕镜澳海域,是澳门真正的开港者。

如今在澳门,漳州人的印记依然无处不在。作为澳门漳州同乡总会会长,魏荣华带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在澳门闯出一片天地,又从澳门回到漳州,搭建起两地交流的桥梁。

闯荡濠江 续写漳州人开拓基因

澳门开港之初,漳州人与泉州人便是这片海域最活跃的开拓者。史料中记载,闽南人穿着洋装,用“番语”与葡萄牙人洽谈商务的场面随处可见。这种勇于开拓的基因,数百年后依然在漳州人身上延续。

1979年,魏荣华跟随父母第一次踏上澳门的土地。初到澳门人地生疏,魏荣华只能在工厂打工,从打螺丝做起,一步步了解市场、积累经验。很快,他就凭借着语言优势和对内地的了解,被澳门公司领导看中,委派到内地的玩具厂担任厂长,并将玩具产品远销欧美。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魏荣华也乘着“三来一补”的东风,在珠海创办亨利来电子有限公司,主营小家电生产和销售。“当时厂房都还没建好,我们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魏荣华说。过去十几年的敬业精神,让他取得了不少客户的信任,也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企业管理经验,为自己的新工厂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初期,他凡事亲力亲为,常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管客户多晚打来电话,都能在工厂里第一时间回应客户需求。“不勤奋连成功的希望都没有!”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亨利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迅速发展成为服务于世界500强的企业,最高峰时员工达2000多人。

事业的成功带来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11年,魏荣华受漳州市委统战部邀请,担任澳门漳州同乡总会前身——澳门漳州同乡会的会长,成为将同乡情谊转化为两地发展动力的重要桥梁。“站在妈祖庙里看着那块牌匾,我常常感慨历史的神奇。”

魏荣华说,“数百年前,我们的同乡就已经在这里奋斗,数百年后,我们也在续写新的故事。”

凝聚人心 带领乡亲共担使命

“要么不当,要当就一定要当好,不能辜负同乡们的信赖。”这是魏荣华接手同乡总会前,父亲对他的嘱咐,也是他立下的誓言。刚接任时,同乡会人心涣散,临危受命的魏荣华决定从夯实基础入手。“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才能让漂泊在外的乡亲找到归属感,产生凝聚力。”为此,魏荣华四处奔走,最终在澳门繁华的商业中心确立了会址,让乡亲重拾信心,同乡会志气大振。

人心齐了,如何借助乡亲的力量和澳门这个国际化平台,推广漳州特色产品,成为新的课题。2019年,在魏荣华的推动下,同乡总会骨干共同出资,将片仔癀引入澳门,创办当地首家片仔癀国药堂。

“澳门人只知道漳州有水仙花,对片仔癀知之甚少。”魏荣华表示,当时许多人都将“片仔癀”读作“片仔廣”,为了打开市场,他亲自带队,走遍澳门28个社团,讲述片仔癀的历史与文化。经过数年努力,如今片仔癀已成为澳门家喻户晓的良药,也为同乡会在当地打开知名度。

疫情期间,魏荣华与同乡会更是用行动诠释担当。当时各地防疫物资紧缺,澳门片仔癀国药堂便将数十元的酒精喷雾,以1元价格义卖,善款全数捐赠慈善机构,还为海外同胞无偿邮寄防疫物资,向学校捐赠定制儿童口罩。“这是同乡会的责任,也是中医药‘悬壶济世’精神的传承。”魏荣华说。

除了借助国药堂的平台捐资捐物,魏荣华还积极发动乡亲不计成本在全球采购防疫物资,最终在乡亲刘金的帮助下,从秘鲁购得180万只口罩,捐赠给漳州市抗疫指挥部、澳门特区政府及香港福建同乡会。他个人也捐款5万元澳门币给内地及澳门特区有关部门,并高价购买100支红外体温仪捐献给南靖县侨联,用实际行动诠释企业家责任。

共谋发展 以文化为桥联结两地

澳门与漳州,相距虽千里,情缘深且长。在魏荣华看来,文化是维系两地情谊最持久的纽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乡亲的下一代很多不会讲闽南话,我们得让他们守住‘根’。”为此,澳门漳州同乡总会多年来深耕文化传承,不仅每年举办青少年闽南话邀请赛,为漳籍乡亲子弟发放奖学金,还通过举办漳州文化节、家乡美食节、乡亲摄影展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在乡音乡味中铭记根源。

此外,他还多次组织恳亲团回漳考察,带领澳门科大学子走进闽南师大、漳州大学,实现双向互动。已举办多届的“大三巴与土楼的对话”音乐会,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架起沟通的桥梁。下个月,这场音乐会将走进魏荣华的家乡南靖,与同期举办的梅林古镇书法艺术交流会一起,用艺术串联两岸乡亲。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魏荣华的镜头始终追随着家乡的发展轨迹。“每次回来都有惊喜,不管是市区还是城镇都很干净,老百姓的脸上也充满笑容。”这次回家,老家梅林古镇的幸福食堂里让他格外感动,“65岁以上的老人能免费用餐,这是乡风文明的体现,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魏荣华说。

眼下,魏荣华正带领同乡总会在澳门大力弘扬开漳圣王文化,下个月,开漳圣王像将在澳门安奉,为在澳漳州乡亲建立精神家园,恰如当年的妈祖文化,以共同的民间信仰为纽带,将分散在澳门各处的漳州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引漳州加工食品进入澳门,推向葡语系国家,深化健康产业合作,助力漳州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他的蓝图里,漳澳合作还有更多可能,这需要历代乡亲共同努力。“只有向下扎根越深,才能向上长得更高。”魏荣华的话,既是自我期许,更是漳澳情缘续写的不竭动力。

⊙漳州融媒记者 林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