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水产种业作为渔业发展的“芯片”,是建设“海上漳州”、保障“蓝色粮仓”的关键。近年来,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积极探索“保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加快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推动全市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77%,2024年繁育水产苗种1901.38亿尾、产值约49.08亿元,鲍鱼、蛤类、牡蛎年育苗量居全国首位,实现漳州水产种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亮点
围绕“种源自主可控”攥紧“漳州种子”
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建立“就地保种”新机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在全国率先进行“闽南渔业种质资源库”“福建省诏安县菲律宾蛤仔水产种质资源场(国家级)”等种业基地建设,开展闽南地区重要水产品种的保种、选育、繁育等,充分保障石斑鱼、鲍鱼、牡蛎等优质种质资源活体就地保种,逐步实现优质水产种质资源应保尽保。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育种攻关”
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山东省南北协同,形成“南繁北养”种苗合作模式,推动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适养、高产、优质的水产新品种在全市范围推广,从源头激活全产业链条。
杂交石斑鱼育苗做到“有规可循”
会同厦门大学制定全国首个杂交石斑鱼育苗团体标准——《杂交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杂交石斑鱼育苗过程中的亲鱼选择、苗种培育和种质影响等技术内容,促进杂交石斑鱼产业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保护野生石斑鱼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水产良种场数量拿下“全省第一”
以水产良种场创建为抓手,培优扶强种业企业,水产科技特派员组团全覆盖挂钩帮扶全市水产良种场,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漳州市新增认定(含复评)省级水产良种场4家、市级水产良种场4家,全市共有省级水产良种场13家、市级水产良种场21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具体做法
保护利用“本地种”
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会同市农业农村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漳州市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六条措施》,对新增认定的种质资源保护场、水产新品种、市级良种场等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推动漳州建设“种业硅谷”。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发挥漳州野生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加强渔业资源养护,进行“保种于江河湖海”,在已开发利用黄鳍鲷、河鲀、斜带石斑鱼、斑节对虾等50多个本地经济物种的基础上,在主要海湾和大型水库增殖放流鱼、虾、贝类种苗100.27亿尾(粒),通过有针对性地定向增殖,不断增加天然野生群体的种群和数量。在东山启动建设“中国南方海洋生物研究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科学技术等优势,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种质资源保护新格局。
培育壮大“特色种”
搭建多元化育种攻关平台,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聚焦罗非鱼、石斑鱼、对虾等特色品种,开展水产育种核心技术攻关,先后培育出“粤闽1号”罗非鱼、虎龙杂交石斑鱼、“大鲀1号”东方鲀、“鸿达1号”南美白对虾、“世倍1号”牡蛎、“东山1号”皱纹盘鲍等一批新品种、新品系,推广养殖面积6万多亩。实施黑脊倒刺鲃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在南靖县、长泰区创建苗种繁育基地,建立池塘与小山塘水库生态养殖示范点2个,辐射推广养殖面积约3000亩。
示范推广“优势种”
充分发挥我市全国最大的鲍鱼和蛤类种苗生产基地优势,成功创建“中国鲍鱼种苗之都”“中国蛤类种苗之都”,提升我市鲍鱼、蛤类优质种苗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擦亮“中国石斑鱼之都”金字招牌,自主研发的石斑鱼新品种——“金虎杂交斑”通过国家新品种认定并由农业农村部发文推广。依托县域优势,打造漳浦和龙海(石斑鱼和对虾)、古雷(牡蛎)、云霄(鲍鱼和蛤类)、东山(海马、鲍鱼和绿鳍马面鲀)、诏安(花蛤和美洲帘蛤)等五大水产种苗基地集中区,在芗城打造全省最大的淡水苗种集散基地,年繁育优质种苗700亿尾以上。
取得成效
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
成功培育具有生产速度快、抗高温性强、抗逆性好等形状特点的皱纹盘鲍“东山1号”新品种,为鲍鱼杂交育种提供优质亲本,对鲍鱼品种改良、结构优化和养殖效益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推动适合在深远海养殖的绿鳍马面鲀和虎斑乌贼人工育苗技术落地漳州,成功培育绿鳍马面鲀种苗128.8万尾、虎斑乌贼种苗14.55万只,实现工厂化人工育苗规模化生产,改变海区捕捞野生苗种养殖的单一局面。
摆脱育种“能力弱”困境
会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在漳浦成功选育仿刺参新品系“福参1号”。该品系经过13个月的育苗和养殖,单个刺参质量最大达252克,与北方同种规格的刺参相比,上市时间缩短了约2年。联合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成功培育三倍体福建牡蛎新品系“前沿2号”,进一步提高了福建牡蛎的生长速度和成品规格。
突破企业“零星散”瓶颈
创建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1家、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家、省级渔业种业园区2家,通过龙头示范,辐射带动周边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如,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吸引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9家省内外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该公司年产1万亿粒稚贝、5000吨种苗、3万吨成贝,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辐射全国50多万养殖户,带动300万亩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年产值达1.1亿元。
本组文图由 漳州融媒记者 蔡楠楠 通讯员 郑秀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