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诏安县红星乡的山坳间,清晨五点半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座由废弃猪场改造的生态龟场已悄然苏醒。
“90后”退役军人张一帆蹲在错落的养殖池边投放鱼虾,数十只龟在粼粼波光中游弋,智能温控设备低鸣运转,一旁的“百草园”郁郁葱葱。从消防队员到“龟老板”,从亏损8万元到日销峰值3万元,张一帆凭借军人的坚韧与对互联网趋势的敏锐把握,将“冷门”的宠物龟养殖做成特色产业。
【转行】
从消防岗到养龟业 废弃猪场里的“逆行”创业
2009年,张一帆入伍于原第27集团军某部,曾获“优秀士兵”称号,2014年退役,2017年成为一名消防员。“掉皮、掉肉、不掉队!”这句部队班长的吼声,是张一帆创业路上的“精神密码”。
时间回到2023年初,因腰伤离开消防岗位的张一帆,做出了一个让村民不解的决定:拿出仅有的两万多元积蓄,接手村里荒草丛生、臭气熏天的废弃猪场,投身宠物龟养殖。
张一帆与龟的缘分,源于“Z世代”消费趋势的启发。近年来,国内宠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龟类等异宠成为年轻群体新宠,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相关内容,让从小热爱动植物的他萌生创业念头。2022年,他专程赴广东拜师学艺,为养龟打下技术基础。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预期。“村里人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傻子一样。”张一帆回忆,他每天清理堆积如山的猪粪,一砖一瓦亲手砌筑龟池,却被村民误以为“不务正业”,家人也极力反对。屋漏偏逢连夜雨,首批钻纹龟苗刚入池便遭遇行业寒流,单只价格从1200元跌至600元,叠加场地投入,他亏损超过8万元。在空荡的龟池与沉重的债务面前,妻子含泪劝他放弃,但部队锤炼的韧劲让他选择坚持。
【破局】
龟苓膏“续命” 直播打开“指尖销路”
“寒风里递出去的每一张名片,都印着‘退役军人张一帆’。”亏损后的张一帆没有躺平,他想起在消防队学到的技能,架起煤炉熬制龟苓膏——两斤龟甲配草药能做60—70瓶,每瓶售价18元,这份微薄利润成了基地的“救命稻草”。
不过,龟苓膏制作工艺复杂、利润微薄,难以支撑基地运转。张一帆始终坚信“Z世代”宠物龟市场的潜力,他开始琢磨新的销售路径。一次摆摊时,他敏锐发现,年轻人更爱刷短视频,消费习惯正从传统电商转向视觉化的短视频购物。
回到基地,张一帆立刻将手机架在龟池边开启直播。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他实时展示龟类孵化过程,科普养护知识,从最初只有3名网友观看,慢慢积累到1万余名粉丝。这份“较真”为他赢得口碑:广东客户订购30只图钻龟苗时,他通宵打包并放入自配应急草药饲料;智能温控系统将龟苗存活率稳定在95%以上,锯缘龟、钻纹龟、鹰嘴龟等近20个品种活力十足。
如今,张一帆的养殖场已脱颖而出,成为诏安县唯一持有特种养殖许可证的龟类养殖专业场。在他的养殖场里,安缘龟每只售价约1300元,大陆缘龟每只售价则在500元至600元之间。在销售高峰期,养殖场的日销售额能达到3万元,净利润约1万元,一年下来能售出千余只龟。尽管在2024年,由于新品种催产操作不当,又恰逢高温天气,导致龟群暴发支原体感染,养殖场遭受了16万元的重大损失,但张一帆迅速采取行动,隔离病源、强化防疫措施,成功让养殖基地重焕生机。预计今年,养殖场的收入将达到20万元。
【拓路】
农旅融合绘蓝图 带动乡邻共致富
“不仅要养好龟,还要让‘龟产业’带动更多人。”随着养殖步入正轨,张一帆的蓝图逐渐清晰:在基地内建成柴火灶、水果园、蔬菜园、民宿,计划将其打造成以龟养殖为主题的生态家庭农场,通过农家乐、中草药“百草园”吸引游客,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更难得的是,张一帆始终记得“共同致富”的初心。“养龟有技术门槛,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但只要有农户感兴趣,我愿意提供免费技术咨询。”张一帆表示,待自身生态养殖模式成熟后,他计划带动有意愿的村民,尤其是退役军人发展养殖副业,并协助开拓销路。
张一帆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红星乡乡政府考察后,高度肯定其示范作用,不仅支持他申请补贴,乡长张彩利还主动提出修整通往基地的两公里崎岖山路;县里的“拥军贷”政策,也为基地扩建注入新动力。目前,张一帆正计划明年新增两座高标准养殖池,深化“基地+农户”模式,覆盖更多村落,为留守劳动力特别是退役军人创造就业机会。
“部队教会我吃苦、顶压、迎难而上,这段经历是我最大的财富。”回顾创业路,张一帆坦言,退役军人的身份不仅是名片上的文字,更是客户信任的基石。在他看来,这份“龟事业”不仅是个人的创业答卷,更是一份献给乡村振兴的“退役军人答卷”——用热爱与坚持,让冷门产业热起来,让乡村土地活起来。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江振存 戴伟国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