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土楼里飞出的“希望”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漳州融媒记者 林依妮 通讯员 林婕

汽车在群山中蜿蜒穿行,车窗外,风景由城市高楼渐次转为农田、竹林与云雾缭绕的峰峦。某个拐弯处,一座土楼蓦然出现——这座凝聚先人智慧的宏大建筑,仍在守护着一批年迈的居住者,斑驳的夯土墙,承载着百年岁月,也藏着一个等待被照亮的少年梦想。

14岁的小铭和年迈的奶奶住在土楼一角。一间简陋的房间,便是小铭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一束新的光,正悄悄照进这座古老的土楼。

2025年,漳州启动“希望小屋”项目建设,并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场聚焦困境青少年生活学习环境改善的暖心行动就此展开。该项目瞄准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青少年,以“三面改造、六物到位”为标准,从立面、地面、屋顶翻新,到配备床、书桌椅、书柜、衣柜、灯具、窗帘,全面改善困境青少年居住空间。

倾听:

让每份期待都被认真对待

“想要一个能放很多书的架子。”

“我们想要上下铺,这样晚上还能说话。”

“我希望有一个小抽屉,专门放我的手工作品。”

这些稚嫩的声音,没有被山风吹散,而是化成了“希望小屋”设计的“核心图纸”。

项目启动初期,漳州团市委便组织各地开展走访活动。

南靖县工作人员带着测量工具和真诚的倾听姿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对于书洋镇爱阅读的小赖,档案里郑重记录着“需配备书架及护眼灯”;岩前村的姐妹俩异口同声想要上下床,图纸就标注了床位布局;改造清单上留下了“预留收纳区”的字样,因为受助的孩子小阮热爱手工。图纸因融入了孩子的期待,变得温暖起来。

在华安县,小东和小红是“希望小屋”的第一批受益者。兄妹俩的家,是村子里一座格外扎眼的砖头房,在一众贴了瓷砖外墙的房子中,这栋裸露着砖块的建筑,像一件没缝好的衣裳。“第一次来的时候,心都揪紧了。”华安团县委副书记谢舒婷回忆道,孩子们的母亲早已失联,几年前,父亲又因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刚建起来的房子还未来得及好好装修,就此搁置在“半成品”状态,仅一楼能勉强住人。因没钱装修,兄妹俩只能和奶奶挤在同一个房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仅能挤下两张小床,没有书桌和椅子。兄妹俩写作业时,只能趴在床上,借着室内昏暗的灯光,一笔一画地完成功课。

在为他们设计“希望小屋”时,团队秉持“一户一策、精准适配”的原则,反复打磨方案。考虑到小东是男孩,特意选了更耐磕碰的实木材质做书桌,书桌的位置也在窗户旁,保证充足的自然光;小红是女孩子,窗帘和床单便选了清新的颜色,还在衣柜里加了挂裙子的横杆;就连书柜的高度,都考虑了孩子的身高,让他们不用踮脚就能拿到书。“我们要改的不只是一间屋子,更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期待有人在乎,他们的梦想值得被认真对待。”谢舒婷说。

改造:

跨越山海点亮星光

“小红,这是给你的羽毛球拍,小东,这是你喜欢的书,希望你能在书海里探索更多精彩。”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