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攻克“心”领域 实现“家门口”的疑难救治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3版:健康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市医院心脏外科团队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在我最绝望的时刻,是漳州市医院给了我重生的机会。”2025年4月,终末期心衰患者陈先生在植入漳州首例“人工心脏”后重获新生。这台标志性手术的背后,是一支独立建科仅半年的“年轻”科室——漳州市医院心脏外科。

“心”科室新起点

从6张病床起步

“2021年4月5日,清明节刚过,我和另一名医生守着6张病床,就这样开始了。”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刘进平翻着团队的发展记录感慨道。

心脏外科其实并不“年轻”。20世纪80年代,漳州市医院原院长杨祖谦赴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后,在漳州开展了全省首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埋下了心外专业的种子。2021年4月,心外治疗组成立,成立时仅2名医生、6张床位。2025年3月,心脏外科正式从胸心外科独立成科,床位扩张至15张,梯队覆盖正高、副高到住院医师。

独立并非一蹴而就。刘进平回忆,团队早期常被质疑“做不了大手术”,但四年多的扎实积累与稳步发展,让数据作出了有力的回应:科室年手术量持续增长,2022年手术量超过200例,2025年以来更是保持强劲势头,预计全年手术量将再创新高。“我们的患者在术后由医生轮流值守,靠的是责任心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刘进平主任介绍道。

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刀尖上“拆弹”

近年来,市医院心脏外科填补了多项区域技术空白,以雄厚实力在省内赢得了广泛认可。

微创手术告别“开胸时代”。55岁的庄阿姨被确诊心房黏液瘤后,因恐惧30厘米的传统开胸切口而彻夜难眠。心脏外科团队为她实施“钥匙孔手术”——仅在胸壁开3个1—3厘米的小孔,在胸腔镜辅助下精准切除心脏肿瘤。“第二天就能下床,疤痕几乎看不见!”她摸着几乎隐形的伤口,欣慰地说。这项全胸腔镜技术自2021年开展以来,已完成近200例,涵盖心脏瓣膜置换与修复、房颤消融等复杂手术。

“人工心脏”托起终末期患者。2025年4月,终末期心衰患者陈先生的心室射血分数骤降至20%,还伴有肝肾衰竭,命悬一线。面对心脏移植供体短缺,刘进平团队决定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他体重近200斤,右心功能差,血管条件恶劣,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刘进平回忆。多学科鏖战7小时后,直径25毫米的“机械泵”成功运转。术后一周,陈先生的心功能基本恢复,他感慨道:“没想到在漳州也能完成这样的手术!”

主动脉夹层的攻坚战。77岁的李奶奶同时遭遇主动脉夹层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这两种病就像定时炸弹,任意一种致死率都超50%,何况是高龄患者。”刘进平介绍,他们团队联合多个科室,一次性完成左室流出道疏通和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如今,类似的“拆弹”战役已成常态。近两年,科室独立完成主动脉夹层手术超100例,成功率90%以上,与国内三级医院持平。

“心脏修补手术后,仅10个月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乐乐刷新了‘经腋下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最小年龄纪录。”刘进平打开手机照片介绍,女婴腋下仅留4厘米切口,术后18小时就离开ICU。这是较小年龄的“腋下入路房缺修补术”,目前团队已累计完成各类先心微创手术近百例,并率先建立小儿先心病绿色通道,深化“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及人性化”诊疗理念,致力于压缩小儿心脏手术住院时间,让更多“小小心脏”焕发新生。

费用低服务好

微信群守护500颗“心”

“对于本地参保患者,在本地接受A型主动脉夹层这类心脏外科手术,能享受到较高比例的医保报销政策,切实减轻了就医负担。”刘进平告诉记者,他们科室在费用控制方面注重合理规划,尽可能减少非必要医疗支出,同时坚持自主完成高难度手术避免额外开销,此外,还依托本地医保政策的支持,让患者真正受益。

更让患者安心的是“永不掉线”的术后服务。2023年建立的出院患者微信群,目前已近500人。“医生,我今早心跳有点快!”一位诏安患者凌晨发来咨询,白天就收到了团队医生调整用药的建议。在这个群里,多名医生轮流值守,义务解答术后康复问题。“我们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长命百岁。”刘进平主任的话语朴实而真挚。一位在云南打工的瓣膜病患者深有感触:“复查时托老乡拿药,群里问一句就可以,不用特地回漳州。”

如今,市医院心脏外科新技术清单还在延长。至今已开展全胸腔镜射频消融、经股TAVR瓣膜介入等12项技术,90%手术属最高难度的四级手术。科研短板也在补强。2025年科室发表首篇SCI论文,承担2项省级课题。科室将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协和医院的交流与协作,让老百姓“花本地钱,享全国顶尖资源”。

■漳州融媒记者 杨婉真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