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从世遗景区到“写生热土” 南靖土楼变身“露天美术馆” ■漳州融媒记者 王怡婧 通讯员 李小琴 魏树煌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旅       上一篇    下一篇

写生团队在土楼边创作 南风艺术培训学校 供图

初秋的南靖土楼云水谣景区,溪水潺潺,古榕如盖。清晨,薄雾尚未散尽,阳光已透过榕树的叶隙,洒在溪边的石板路上。三五成群的写生客麻利地立起画板、支起马扎,散坐在古树边、石桥下、土楼旁。笔尖轻触画纸的沙沙声,与流水声交织,仿佛一场自然与艺术的无言对话。

近年来,南靖土楼云水谣景区悄然变身为“露天美术馆”,凭借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生和画家们前来写生。他们用画笔捕捉土楼的建筑肌理、古村的生活气息,也在不经意间改写着土楼的文旅图景,用“写生经济”持续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画笔绘就土楼“写生热”

“8月底,我们刚接待了一批来自厦门、福州写生机构的学生,总人数超1600人。”云水谣景区写生团队民宿接待负责人简佳楠告诉记者,暑期是景区接待写生客的高峰期,人数逐年攀升。2024年,南靖土楼景区已累计接待写生师生超2万人次。

南风艺术培训学校管理校长许婉永已是第八次带队来此写生,在他看来,云水谣景区之所以成为热门写生胜地,核心在于其独特性:“这里的自然景观稀缺,四季光影变化极具层次感,能满足不同绘画题材需求,加之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土楼建筑和原生态的古村生活能让学生捕捉到‘有温度的画面’。”

如许婉永所说,在自然与人文独特性的加持下,溪边古榕群、土楼内、水车旁、小巷里成了学生们最钟爱的写生点位。对于第一次来此写生的南风艺术培训学校学生方梓恬来说,“治愈感”和“烟火气”是云水谣留给她最深的印象。“早上六七点我在溪边写生,薄雾绕着古榕,阳光透过树叶落在我身上,感觉特别舒服。”她回忆道,“土楼里住了很多老人,他们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静静地看我们画画,有时还会递上一杯凉茶。这种‘不打扰的温暖’很动人,后来我专门创作了一幅《土楼门口的晨光》,把老人的剪影加了进去。”

云水谣的自然环境也为学生的写生创作带来不少启发。“在云水谣,我学会了‘从细节找灵感’。”南风艺术培训学校学生孙千蕴告诉记者,“以前画画我总想着画‘大风景’,但在云水谣,墙角的苔藓、老窗上的木格纹路、溪边洗衣妇人的竹篮等小细节更有故事感。”她举例,自己在画小巷时添上一只小猫,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这是在画室里完全想不到的。”

写生经济链逐步成型

“写生热”不仅为云水谣景区增添了艺术气息,更带动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观光客不同,写生团队通常驻扎3天至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一变化可以拉动景区周边民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消费。”简佳楠告诉记者,以8月底接待的这批写生学生为例,他们的住宿覆盖了云水谣景区及周边约60家民宿,一周内带动餐饮、住宿消费超150万元。

写生热潮的背后,是南靖县对“写生经济”的精准培育。南靖县文体旅局副局长黄志松介绍,近年来,为鼓励更多写生团队来南靖土楼景区,南靖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推动土楼从单一景点向综合文化体验区转型。“我们把田螺坑景区、云水谣景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官洋村等20个景点串珠成链、聚链成圈,着力打造了‘520福建土楼(南靖)文化旅游圈’,不再将土楼视为一个单一的景点。另外,我们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写生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的支持。景区也与各大美术院、画室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对其组织的写生团队给予门票、食宿减免优惠。”

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越来越多写生团队的到来有效充实了淡季和非周末的景区客流。“这些来写生的孩子们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作品,能为景区吸引更多潜在的游客,提升景区网络曝光度,形成良性循环。”黄志松补充说。

为让“写生经济”走得更稳,南靖县在政策扶持之外,还通过南靖土楼管委会做好“服务兜底”。“针对写生团队,管委会首先划定专门的写生区域,在保障最佳的取景角度的同时,也做好文物保护,确保游客安全。”南靖县土楼管委会主任陈艺君介绍,“其次,我们提供了详细的采风路线推荐和集中的取景引导,比如哪几座楼光影效果最好,哪几个时间段人少景美,让学生不跑冤枉路。同时,让写生学生成为景区一道新的风景线。”

夕阳西下,写生学生们收拾画具,三三两两返回民宿。他们的画板上,土楼的轮廓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古榕的枝丫伸向天空,溪水波光粼粼……这些画面不仅留在画纸上,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感受世遗土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