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漳州高新区大梅溪村创新农村养老服务——幸福院里幸福饭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人们在幸福食堂用餐 漳州融媒记者 严洁 摄

临近饭点,漳州高新区九湖镇大梅溪村幸福院的幸福食堂热闹起来。68岁的林阿婆拄着拐杖走进食堂,熟练地和志愿者打招呼,接过温热的餐盘——这是她的“就餐仪式”。

这个能容纳220人的食堂,如今是村里408位老人的“幸福加油站”。食堂日均接待量稳定在75至80人。从破解“吃饭难”的民生关切,到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大梅溪村幸福食堂的升级之路,也是九湖镇深化“党建+”为老服务模式的鲜活实践。

回应民生

破解农村养老就餐难题

坐落于圆山脚下、水仙花大桥旁的大梅溪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4.7%,其中不少属于独居或行动不便群体。“孩子在外打工,自己做饭得买菜生火,常常一忙就是两个小时。”村老人协会会长吴海源道出了村里老人的“烦心事”。

2023年,村里的幸福院评上了市四星级。“星级硬件”有了,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村“两委”打算从老人的餐位着手。

去年,总投资30万元的幸福食堂应运而生。食堂选址于南江滨路旁,既方便老人就餐,又便于他们饭后到水仙花海“遛弯”。食堂内部,洗肉区、分汤区、食品储藏室等功能分区规范清晰,“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的提示牌旁,公示着每日采购清单和食品安全检查记录,让老人们“吃着放心”。

党建引领

筑牢多元协同支持体系

“个人掏5元,村委会补5元,老人协会添5元,再加上社会贤达的捐赠,一顿热乎饭的背后是四方合力。”村党支部书记吴艺平指着食堂公开栏的收支明细解释道,大梅溪村的特别之处,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动能。

在大梅溪村,36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是食堂运转的“生力军”。他们做好秩序维护、餐后清洁,还创新推出“助餐 +”服务包——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时,顺带完成理发、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72岁的独居老人陈大爷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每周三来送午饭时,都会帮我检查血压,上个月还帮我修好了不制冷的老冰箱。”

食品安全是幸福食堂的生命线。村“两委”联合市监部门建立“双查机制”,每周三由党员带头开展内部自查,每月10日接受市场监管所的专业检查。在厨房操作间,猪肉配送记录和蔬菜农残检测报告一目了然,厨师健康证悬挂在醒目位置,多重保障守护老人“舌尖上的安全”。

功能拓展

从就餐地点到活动中心

“以前吃完饭就回家看电视,现在能在乐龄学堂学智能手机。”81岁的张奶奶说。大梅溪村幸福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还是老人们的活动中心。

这里已成为融医疗、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每周二上午,九湖卫生院的医生会准时驻点坐诊,为老人提供慢性病管理咨询;每月农历十五,市监局的工作人员会来讲解食品安全知识;逢年过节,还有包粽子、写春联等活动。去年以来,这里已开展健康服务16场次、公益活动11场次,让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在食堂二楼的活动室,具有闽南特色的大鼓凉伞队正加紧排练。这支由12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队伍,不仅在村里的节日活动中表演,还曾登上镇里的文艺汇演舞台。“敲起鼓来浑身是劲,感觉自己年轻了二十岁。”队长王阿姨的话语里满是自豪。目前,幸福院已组建了4支文艺队伍,队员平均年龄65岁,老人们用热情诠释“老有所乐”。

银发赋能

长者参与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村头排水沟该清理了”“建议傍晚路灯再亮些”……在食堂一隅的“议事角”,几位老人正和村干部热切交流。通过食堂里的“板凳会”,村里累计采纳了19条建议,其中16条已落实。今年初,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村委会及时调整冬季供餐时间,方便老人就餐。

更令人称道的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成立。15名老人主动参与,在就餐高峰期协助维持秩序。目前这支银发队伍已协助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0余次,成为基层治理中闪亮的“夕阳力量”。

社会贤达力量的加入让服务更可持续。食堂的捐赠公示墙列出了不少爱心企业家捐赠的物资。吴艺平介绍:“通过党员积极联络,现有12家企业、37位村民成为固定捐助者。”广泛的社会参与,为幸福食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记者手记

从解决“一餐热饭”的基本需求,到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态体系,大梅溪村幸福食堂的实践提供了三点启示:其一,党建引领是核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其二,需求导向是关键,从饮食禁忌档案到个性化服务包,精准对接才能提升满意度;其三,多元参与是路径,政府、村集体、社会力量的协同,才能实现食堂的可持续运营。

如今,漫步在大梅溪村幸福院,既能看到用餐时的温馨场景,也能听见排练室的欢声笑语,更能感受到老人们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这个占地2200平方米的空间,已超越数字上的建筑范畴,成为诠释“民生无小事”的鲜活样本。九湖镇正以幸福食堂为起点,书写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的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