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为争取外汇和满足归侨居住需求,漳州在市区西姑池一带筹建漳州华侨新村,陆续建成一批南洋风格的别墅式楼房。其风格之新颖、材料之雅致,曾令本地居民歆羡。筑巢引凤,华侨新村不仅吸引外汇流入,更促使来自印尼、新加坡等地的爱国华侨投资家乡,为漳州经济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由于部分户主长期旅居海外,房屋空置,由漳州本地亲戚代为照管。随着东南亚局势遽变,这些海外户主纷纷归国定居,使得侨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了几乎户户有人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华侨相继重返海外,侨村一度沉寂。历经岁月洗礼,现保留的50余幢别墅中有一些已然跻身“漳州市区历史建筑名单”,成为漳州公共、居住建筑的经典。
在长辈的回忆中,侨村是漳州天然的“照相馆”,很多人喜欢到此拍结婚照,逢年过节也会举家到此拍个照留念。旧照沉淀,新影浮现。影像是见证者,不仅见证侨村颜值的变化,更藉着背景侨村的邻家凡人生活剪影有血有肉地见证了漳州城市文明的演进。
如今的侨村纵然置于闹市通衢,却自守不疾不徐的恬淡、不慌不忙的从容。这是她坐拥“城市会客厅”的底气。夏日逛侨村,最好找华灯初上的时候。白天的蝉鸣不再亢奋,阳光的碎影也隐匿,留下一个等待月光也映着灯光的西姑池。而散落于侨村边上的,是各色酒吧、餐馆和茶摊。音乐在流淌,美食冒香气……文艺小资渐次浓郁之际,巷陌间蓦地钻出几声犬吠,既似故意又似无意。
归去来兮。已然成为“慢生活”地标的侨村,让漳州人“有面子”,也让客人“有兴趣”。
⊙黄舒哲 文 严洁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