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耀 文/供图
林士弘,字仁甫,号中峰。明漳浦县七都海云保苑上村(后随父迁居赤土乡万安村)人。乌石林氏十一世。嘉靖十一年农历二月初三,出生于苑上村石埕祖屋,其父林功懋联捷进士,双喜临门。其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式福建乡试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以国子生,治《诗经》中式第三甲第五名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奉使楚、蜀二藩,升刑部江西司郎中,官至承天知府。娶妻吴氏,生一子林兆龙(号太岩),后裔传衍现漳浦县赤土乡万安村、顶占、坂顶,城关,厦门及广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
祖孙三代载志 替士章考秀才
根据康熙版《漳浦县志》卷之十五,《人物志上·缙绅》同时记载林廷臣、林功懋、林士弘三位传略。纵观漳浦历史,一家三代同时载入县志,极少有,光荣集一家,创家族辉煌。林士弘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浓厚。祖父林廷臣为嘉靖十三年贡生,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训导,因母老辞不赴任,以孝行著称,为人操行端方,精通经史,教育晚辈,教子有方,德高望重,备受乡民崇敬,居家时严于律己,乡里人都称“长者”。有年发生饥荒,倡议富户煮粥救济灾民,使许多乡亲得以存活,时任督学朱衡、郡守卢璧分别题赠“儒粹”“耆德硕”匾额表彰。父亲林功懋继承家风,为人沉稳坚毅,胸怀宽广,有大节操,乐善好施,也都称为“长者”。
在《西河乌石林氏宗谱》中,《云峰公传》:“以季子功懋贵,诰封中宪大夫。”《中峰先生传》记载:“中顺大夫讳士弘……庚寅年,赐恩典,得进阶竹溪公为通议大夫,母涂氏赠淑人。”祖孙三代皆被封赠大夫,祖父林廷臣,诰封中宪大夫,父林功懋,进阶通议大夫,子林士弘,封赠中顺大夫。
在乌石地区有个传说:林士章与林士弘是同宗兄弟,士弘小八岁,两人相约一起研学应试。当时,林士章虽精通诗史,但对理学较为放松,写的文章不合时宜,所以将近三十岁尚未考中秀才。夫人柳氏十分贤惠,劝说多向别人请教,以补自己不足,于是听从夫人的话,写了几篇应试文章给林士弘看,士弘认为过于老成,脱离时代,于是帮其修改。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是县府童子试乡试,林士章果然中了秀才。所以,在漳浦、乌石民间有“士弘替士章考秀才”的传说。
开父子进士先河 创翁婿三贤佳话
据明朝邵捷春所撰《闽省贤书》卷一记载,漳州府共有十三对父子进士,列于首位就是林功懋(嘉靖壬辰科)与林士弘(万历庚辰科)。《明嘉靖十一年壬辰科进士登科录》第77页中记载:林功懋,字以谦,行三,儒士,治《诗经》,贯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民籍,年二十四,九月十二日生。福建乡试第六十六名。在《明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登科录》第69页中记载:林士弘,贯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字仁甫,行一,二月初三日生。曾祖祥。祖廷臣,训导,封知府。父功懋,按察司按察使。母涂氏,封恭人。永感下,兄楚,府通判;士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弟士弼,监生;士旂,贡士。娶吴氏。福建乡试第十九名,会试第二百二十九名。父子皆登进士,开启漳州府及漳浦县“父子进士”的先河,具有开创性意义。
林士弘长女嫁杜浔北坂涵头刘庭兰,万历四年福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二女嫁龙溪县庠生洪台。三女嫁鹿溪户部郎中、嘉靖乙丑科进士胡文耀之子胡宾墀,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南京刑部主事。四女嫁云霄宪副、嘉靖丙辰科进士汤应科次子庠生汤植楷。五女嫁杜浔文卿别驾邱时庸次子邱汝植。林士弘、刘庭兰、胡宾墀三人,一岳翁,两女婿,三人皆进士,其中翁婿同科进士,真是“翁婿同进士三贤”,这样的姻亲关系令人称羡不已,在漳浦传为美谈。
勤研学得贵人助 平恕钦恤并畿辅
林士弘性情沉稳笃厚,不喜欢交游。年少时就研读父亲的书籍,独自端坐认真钻研,作为生员时就有很好的名声,福建省督学朱衡对他的学业成绩极为赞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凭借优美的诗经在福建地区夺冠,当时仅二十四岁。此后,在太学学习三年,学成后,去拜见相爷王锡爵。王锡爵十分看重林士弘,认为他是国家栋梁之材。可惜七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有人讥讽选官制度之意,林士弘却坦然说:“大丈夫不能接武黄甲,仅以乡举终,不负我箕裘耶?”于是回老家,万安楼内的东峰楼阁中闭门苦读,像准备焚舟破釜,只让一个书童挑灯注水。尽管寒冬酷暑,都手不释卷,口中不停地诵读,数年。万历庚辰年会试时,学士周洗庵看到林士弘试卷,力荐其登进士,从此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
林士弘登进士后,初授行人司行人,奉命出使楚、蜀两个藩王府。其间到四川执行公事,并监督万历十年四川省乡试。《万历实录卷一百二十三》记载: “壬子上御文华殿讲读……行人林士弘……吴岳秀等充正副使。”即万历十年四月十一日升任行人副使,万历十三年升任行人司正。其行事处处遵循规矩,馈赠礼物一概拒绝,凭借高尚品德和威望受到推崇与敬重。万历十六年(1588年),升刑部江西司郎中,唯独秉持公平宽恕的原则,蒙恩实授文林郎,妣吴氏封孺人。
万历十九年(1591年),奉命到北直隶审查案件,为百姓平反了很多冤案、错案,伸张正义。在政绩考核中,名列第一,擢升承天府知府。初任之时,续修府学,增学田,振学风,保障士子膏火。可惜身体不适,只能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安养身体。任期虽短,有之前出使楚藩之功,归家时,当地父老乡亲在百里之外夹道欢送。
承父志 建外楼
其父林功懋江西任职时,恰逢阳明心学在赣南广泛传播,曾经参与阳明传人邹守益的安福讲课“永和会”,邹守益《赠竹溪林郡侯考绩序》有载。传承其父亲学术思想,亦有心学成分。继承父亲遗志,续建“万安楼”外楼。万安楼在当时防御倭寇、盗贼、兵灾战乱和民间宗派械斗中起到了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巨大作用。
万安楼仿照城的布局其外观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城,具备了城垛、城楼、马面、护城河的功能。全楼平面长方形,分内外楼,条石地基,上为三合土夯筑,前后各开一个楼门,建城楼、楼双向坡顶,外楼长67米、宽62米、高3层、深宽3间,楼外四角各突出1座角楼,监视着四面楼墙,楼外四周开凿护城河,并设吊桥供居民出入。内楼(东峰楼)长34米、宽24米、高4层,每层每间自成单元,各设有楼梯,全楼亦设木结构内通廊,四边角楼由通廊进入,供战时守卫用。大门朝北,大门上及楼的四个边角都有谯楼,活像一只正在爬行的玳瑁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卒于家中,享年62岁。葬于漳浦沙西镇河墘村羊古山(游普),占地近百亩,全墓规格宏大,两侧对称青石质的有石马、石虎、石羊、石翁仲、石祭台、石墓碑、石碑坊等。墓三合土封土。上世纪50年代被掘,石构件大部分丢失。石羊、石虎现藏于漳浦县博物馆。墓碑仅存上半部,收藏于赤土乡万安村,碑文如下:“明赐进士……广承天……乡贤中……勅赠孺人……”可惜神道碑、墓表文、墓志铭遗失。
守礼教睦宗党 受举荐入贤祠
林士弘继承祖辈正统,践履诚敬,搜集并分类整理有关书籍,督促教导儿侄认真学习,收留贫寒读书人,为他们提供讲学的场所,使族中子弟得以学业有成,建功立业。乐于助人关心族亲,赈济乡亲。虽出身官宦世家,但生活淡泊,衣不重帛,食不兼味,遵守礼节,谦逊礼让,人们都说有其祖父的风范。结交了当时诗社的盟友,享有清高的声望,可惜如今其诗文遗失,亦未见其相关著作等文献。
林士弘一生坚守礼教,与宗族乡党相处和睦。为父母守丧时,三年不进入内室。妻子吴氏去世后也没有续弦。对待庶弟,给予丰厚的财产,毫不吝啬。抚养外甥如己出,对待好友,如同对待父亲和老师一般。遇到灾荒年份,捐出粮食赈济灾民,使上万户人家受益。即使在还未考中科举时,就因孝顺友爱而在生活圈里闻名,受到当权者的表彰。去世那天,士人百姓都为其哀伤哭泣,甚至停止了一切歌舞、娱乐活动。这些都在《漳州府志》《闽漳先贤列传》里记载着。
万历甲午年(1594年),漳浦县令杨材举荐其入祀乡贤祠,获福建督学徐即登批准。入祀乡贤祠的乌石林氏后人有:林士弘、林士章、林一阳、林楚等。族人感恩其德行,也将其牌位附在祖庙合祀。
县志赞曰:
翩翩公子,世守一经。潜修屋漏,践履思诚。
孝友雍睦,惠普氓萌。皂幡方赐,泉石为盟。
祖父趾美,公德尤馨。三三流润,九九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