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毽球翻飞 绚丽校园 ☉漳州融媒记者 程琳 文/图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7版:教育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毽球队训练现场

近日,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体育局公布“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心(2025—2028年)”名单,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被评为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毽球项目传承中心。

这一省级传承中心平台的落地,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加强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利用和传承”号召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标志着该校体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推广毽球 从零开始

毽球是一个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我国民间的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来,国家和福建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来推进。在此背景下,2022年,该校开始组建毽球队,江蔚苇老师成为毽球队教练。

当时的江蔚苇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已多次指导学生在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拥有田径国家级裁判证,但在毽球领域却是“小白”。谈及为何会接手毽球队,江蔚苇说:“初识毽球,是南平顺昌一中郑云老师带我入门。当初得知学校要组建毽球队,在郑云老师的鼓励下,我就选择了带队。因为对我来说,带领毽球队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一份守护文化、育人的责任。”

为更好地带领学生,江蔚苇与毽球第一批队员一起成长,从不会踢开始学起,课余加班加点训练,付出的努力比学生更多。“技术总不能太‘菜’,要不然怎么教学生。”江蔚苇笑道。如今的她,已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专任教师,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更成为毽球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

对于毽球,不仅老师学生为之努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给予大力的支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院长姚俊介绍,学校提供了“两场三馆”等标准化场地,设有毽球训练区和体能训练中心,满足毽球队日常训练和赛事需要。同时,经常邀请外部专家来校指导,积极开展校外交流,定期组织友谊赛和训练互访,让毽球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水平。

双向奔赴 共同成长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毽球队的成立,汇聚一批多民族的热血青年学子。他们来自汉族以及苗族、壮族、藏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因各自的热爱与感动而加入毽球队,又互促互进。

“上大学前,我没有接触过毽球,只在电视里看过,挺好奇的。所以当初毽球班一开课,我就立马报名。一开始挺难的,要找球感得反复去练习。有了球感,开始练踢法,像盘踢、磕踢组合起来特难,我老是动作不协调,急得不行。好在有教练和队友的帮助,我的协调性和反应力都变好了。现在我都能在同学面前展示花样踢毽球,特别自豪。”24级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2班林乐怡分享道。“我是苗族人,在小学体育课上练过踢毽子。在真正接触毽球项目后,我才知道毽球不仅可以像小时候踢鸡毛毽一样踢个数,也可以像打球一样有竞技、有看点、有激情。”已毕业的原毽球队队长龙金花介绍道,毽球训练特别累,有时候一个动作要反复练好多遍,不仅累还很枯燥。而当一个动作练不好的时候,还会很焦虑。比赛前的训练强度大,身体有些会吃不消,而且怕发挥不好,心理压力很大。但每一次的进步与得分,又让他们感到很有成就感。

队员们与毽球队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在毽球教练、外援教练的专业指导和队员们的坚持训练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毽球队整体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一线教练,江蔚苇在日常训练中,不仅注重基本功和团队配合,更是把毽球背后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3年,毽球队代表学校参加福建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女子双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四名、男子团体第四名和男子双打第五名的好成绩。正如江蔚苇所希望的,队员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均展现出了凝聚力和认同感,展现出良好的民族团结的精神风貌。“很荣幸成为毽球队的一员,这个奋进团结的大家庭让我们不断成长进步。”龙金花说。

两年培育 初见成效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毽球队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成绩可圈可点。荣誉的背后,是师生刻苦训练的成果,也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和支持的体现。对学生而言,经常参加比赛,不仅让他们的竞技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龙金花说参加省赛,见识了很多高手,而通过毽球队长期的配合,她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提升了。这段毽球训练经历已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林乐怡认为,加入毽球队后,在每一次的训练中与大家共同进步,她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更学会了坚持拼搏与团结协作,每次训练都特别开心。

经过两年的努力,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毽球队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训练体系,队伍保持在15人左右。学校坚持“普及与提升并重”,不仅把毽球纳入体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比赛,让更多学生接触并喜爱这项运动,同时针对有潜力的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培养竞技骨干,逐步形成“普及层+精英层”的培养模式。

当然,毽球队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姚俊介绍,毽球作为小众项目,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仍有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高水平专项师资力量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引进。此外,现有赛事平台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缺乏更高层次的品牌赛事,队伍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学校也将分阶段推进解决现状问题,发挥特色,打造品牌,把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传承中心,建设成为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