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近日,江苏昆山一儿童公园内一组“司马光砸缸”主题雕塑因造型夸张被市民吐槽。雕塑中人物形象与正常儿童相去甚远,被形容为“像猴”。
实际上,城市公共雕塑因为造型夸张而遭到市民吐槽,不是个例,近年来这种争议可谓是频频发生。比如,创作于2003年的苏州金鸡湖畔的老子“吐舌露齿”雕塑,因为眼睛紧闭,舌头伸出,露出嘴中一个大门牙,在2012年引起争议,被网友戏称像“吊死鬼”。
一起又一起城市公共雕塑因为造型夸张招致市民吐槽,实质上是一次又一次为处于“大跃进”状态的城市公共雕塑提了一个醒:城市公共雕塑的设计不能脱离大众审美,造型夸张的雕塑作品不宜作为城市雕塑放置在人人都能看到的公共场所。
众所周知,相比较艺术家个人收藏的艺术作品以及美术馆展陈的艺术作品而言,城市公共雕塑是放置在公共场所供全民欣赏的公共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不分男女老幼,也没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别。换句话说,城市公共雕塑不同于艺术家在工作室里个人化创作的艺术作品,不完全是个人艺术的表达,公共性是城市公共雕塑的本质属性。况且,大众的审美水平不同,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角度也不一样,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决定了城市公共雕塑需要具备公共精神,应当引领大众审美。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众审美,要考虑到大众的感受,不能在文化、公序良俗上产生过于明显的歧义。诚如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城市公共雕塑的理解,“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如果城市公共雕塑脱离大众审美,造型过于夸张,让市民无法接受,甚至是美丑混淆。这会使得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公共雕塑失去公共性,也会失去大众的热爱。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创作城市公共雕塑时,不能只想着表现自己的观念而完全置大众的审美和欣赏于不顾,必须充分尊重大众审美,这是城市公共雕塑不可突破的底线之一。
城市公共雕塑是放置在公共场所供全民欣赏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一种标志,关系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品格和城市的未来。避免再次发生城市公共雕塑因造成夸张引起市民吐槽,政府不仅要对城市公共雕塑进行科学规划,而且要完善城市公共雕塑的程序正义,不能一味闭门造车,特别是城市公共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之前,应当集思广益,征求大众意见,听取市民心声,让公众充分参与进来,及时将大众接受不了的造型夸张的城市公共雕塑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