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清华园的那一刻,漳州二中2025届高三毕业生朱哲阳便被一种奇特的静谧所包围。“这不是寻常的寂静,而是一种被无数思想与历史浸润过的沉静。红砖建筑上爬满岁月的藤蔓,梧桐大道筛下碎金般的光斑,就连空气中也似乎漂浮着微妙的知识粒子。这座百年学府以它特有的庄重迎接了我,而我,一个刚刚穿越高考战场的青年,在这份庄重前,顿生一种遥对长城的肃然之敬。”朱哲阳说。
清华的第一课,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朱哲阳说,清华大学的“大”不仅是空间上的广阔,更是精神上的无垠。图书馆里,午夜依然灯火通明,那些埋首书海的身影构成了最动人的风景;实验室中,仪器低鸣伴着思考的沉默,每一个数据都可能指向未来的某个突破。知识在此不是被供奉的偶像,而是流动的、呼吸着的、与日常交融的生命体。
朱哲阳表示,清华的育人理念令他印象深刻,“无体育,不清华”源自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最早可追溯至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思想。这一理念历经百年发展,与蒋南翔校长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一脉相承,成为清华办学特色之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工作与奉献祖国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清华人的担当。
“清华的初体验远不止于宁静的沉思与自由的探索,它也充满了铿锵的节奏与集体的汗水。”朱哲阳说,军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清华的印记刻入学子们的肌体。清晨,他们迎着朝阳走向训练场;夜晚,他们伴着军歌踏月而归。在整齐划一的队列与口号声中,他初次体会到何为“行胜于言”的纪律与坚持。那片被烈日炙烤的操场,与荫凉的梧桐大道仿佛两个世界,却又如此奇妙地融为一体——它们共同诠释着清华人生命的张力:既能沉浸在思想的静谧深空,也能在集体的律动中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段迷彩色的时光,将军人的坚毅与书生的理想短暂地缝合在一起,让他们在真正触摸书本之前,先学会了挺直青春的脊梁。
如今站在清华园里,朱哲阳既是读者也是被阅读的文字,既是提问者也是答案的一部分。他说,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不是困惑,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思考不是为了离开现实,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进入它,理解它,最终,改变它。
⊙漳州融媒记者 苏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