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款名为“防晒面罩”的物理防晒神器在电商平台销量暴涨。这款产品宣称能阻挡99%紫外线,价格也比防晒霜便宜不少,因而迅速成为都市女性通勤、出游的必备单品。然而,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戴防晒面罩反而变黑”的评论频现,甚至衍生出“热黑”“捂黑”等新词。那么,这种效果究竟是产品虚假宣传,还是消费者使用不当?
消费者:有人“口罩脸”有人说“真香”
“我每天都佩戴防晒面罩,但两周后我发现我的颧骨明显发暗,和手腕对比像戴了副面具!”消费者陈颖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手机里的照片,其面部色差确实有些明显。而同样使用防晒面罩的消费者林晓洁却表示:“去年夏天我都没涂防晒霜,只靠防晒面罩和帽子,都没被晒黑。今年我会继续回购。”
记者搜索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发现,防晒面罩作为夏季热销单品,在价格、材质与用户评价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如在价格方面,从9.9元的“促销款”到299元的“专业防晒款”均有,价格跨度很大。商品评价中反馈呈现两极分化:有用户吐槽“佩戴后下巴闷痘”“鼻翼两侧发黑”,有的用户则认为“防晒效果时好时坏”,此外,还有不少用户给出了“透气不闷”“防晒给力”等好评。据了解,这种差异与产品材质、设计密切相关——低价棉质款因透气性差易引发皮肤问题,而专业款则通过立体剪裁、鼻部开口设计等提升舒适度。
记者查看多款防晒面罩产品页面后发现,标注“UPF50+”的专业款防晒面罩普遍标注UPF值及UVA透射率,并附有检测报告截图;9.9元棉质款仅模糊宣称“防晒面料”,未标注UPF值及UVA透射率。“我一般通过产品页面是否明示执行标准、检测报告编号及UPF值来判断真实性。根据国标,只有UPF>40且UVA透射率<5%的产品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很多低价产品用普通棉布冒充防晒面料,甚至未标注UPF值,存在虚假宣传风险。”林晓洁告诉记者。
皮肤科医生:“捂黑”缺乏科学依据
“广告说戴防晒面罩‘晒不黑’,我大概每天户外活动时戴两小时,脸烫得像蒸笼。”陈颖说,不少人听说戴面罩会“捂黑”,便不敢再使用。那么,戴防晒面罩是否真的会“捂黑”呢?
“其实,所谓‘捂黑’缺乏科学依据。”漳州正兴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子平告诉记者,“许多市民误以为只需物理遮挡就能完全防晒,事实上,不同材质面罩的透光率是有区别的。如普通棉质面罩对UVA的阻挡率不足30%。外卖员、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若仅依赖面罩防护,相当于让面部持续暴露在‘隐形紫外线’中,这也正是很多人出现‘口罩区色差’的根本原因。”
在皮肤镜下,张子平调出典型病例影像,举例道:“这位25岁女性患者,使用含酒精的控油护肤品在户外活动3小时后,便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合并色素沉着的现象。”他解释道,高温会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当表皮含水量过低时,神经酰胺合成会减少,导致皮肤锁水能力断崖式下降。此时若接触刺激性成分,极易引发接触性皮炎,炎症消退后形成的PIH斑块,常被误认为是“捂黑”。
事实上,防晒面罩并非“智商税”,但需理性选择。张子平建议,在防晒面罩选择上,消费者要优先选用UPF50+认证的防晒面罩,注意鼻部开口处的紫外线反射问题。敏感肌的人也应注意护理,例如高温天减少使用含水杨酸、酒精的护肤品,夜间可用含依克多因的修复霜。同时,过敏管理也十分重要,运动后及时清洗面部,空调滤网每月清洗,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消费者应破除“一罩遮百丑”的误区,结合科学防护与适度避光,方能安全防晒。
■漳州融媒记者 王心如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