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探店打卡”风潮席卷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循着视频中的“种草”内容前往店铺消费。然而,这些看似客观的体验分享背后,可能隐藏着未标明的商业广告,甚至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隐患。
近段时间以来,芗城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破解短视频探店广告标识不规范难题,推动164条违规探店视频完成标识整改,护航互联网新业态健康发展。
暗藏玄机的“种草”视频
2025年5月,芗城区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时发现,辖区多位拥有数万粉丝量的“网红探店达人”存在以下违规操作:在发布美食体验视频时,悄然植入带有购物链接的“软广告”,却未依法标注“广告”字样。不少视频通过“这家店我私藏了多年”“不吃后悔一辈子”等话术包装,极易误导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
承办检察官认为,上述部分视频存在夸大菜品口感等虚假宣传嫌疑。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此类具有商业合作性质的探店视频必须明确标注广告标识,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少违规现象。
百条视频筛查揪出行业痛点
由于短视频广告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传统监管手段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等痛点。为摸清底数,芗城区检察院随即对辖区范围内各大短视频平台推送的100余条同城“探店视频”展开筛查,同时走访相关主管部门,调查了解短视频监管权责等问题。
固定相关证据后,芗城区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并依法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其限期整改,建立健全“探店”广告监测措施。
从一纸建议到行业整改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主管部门及时收集梳理涉互联网广告的投诉举报,制作发布《互联网广告活动的告诫书》,引导辖区互联网广告行业规范开展宣传活动。
为强化整改实效,芗城区检察院还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对芗城区自媒体联盟的“探店达人”代表、短视频机构负责人等开展集中约谈与法治培训。培训会上,检察官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解读互联网广告相关法律规定,剖析未标“广告”标识的法律风险;相关工作人员则针对广告内容审查、投诉举报处理流程等进行讲解,引导从业者树立“合法宣传、诚信经营”意识。
会后,在检察人员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见证下,参会的自媒体代表共同签订《自媒体自律管理承诺书》,承诺将严格规范广告发布行为,对商业推广类视频统一添加“广告”标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截至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已督促辖区内短视频从业者完成164条问题探店视频的广告标识规范整改,有效净化了短视频消费环境。
一案治一片护航新业态发展
“现在刷到探店视频,看到‘广告’标识会更谨慎,也能清楚区分真实分享和商业推广了。”经常通过短视频“种草”消费的市民陈女士表示,规范广告标识让她感觉消费更安心了。
芗城区检察院以短视频探店广告未显著标明广告标识这一小切口,通过“调查取证—制发建议—联动整改—行业规范”的全链条监督模式,不仅解决了当下短视频广告领域的突出问题,更压实了新业态从业者的主体责任,提升了行业规范经营意识。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和行业自律,形成了“行政监管+检察监督+行业自律”的多元治理格局,为互联网广告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真正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治理效果。
承办检察官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中的公益诉讼线索,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协作配合,积极引导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有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民生。”
☉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汪伟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