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持续攀升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日期:08-31
“文博热”,添彩夏日生活。在博物馆里体验文化年,沉浸式观展与文物“亲密接触”,欣赏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近年来,“去博物馆看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打卡博物馆”“种草博物馆文创”也已成为旅游风尚。炎炎夏日,全国各地博物馆人气火热。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课堂”,也是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多家博物馆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和贴心的服务措施,满足广大观众暑期文化休闲需求。从延时开放到取消周一闭馆,从创新观展体验到传播载体不断扩展,“博物馆热”还有更多可能。
“文博热”持续攀升,彰显传统文化新活力。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延文脉。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热”体现着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新形式,通过创新布展方式、丰富文创产品以及采用数字技术,让博物馆里一件件瑰宝“活起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代仕女盲盒”,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饮一杯奶茶;湖北省博物馆的牛肉面,连鸡蛋都巧妙地融入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的造型,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这些博物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沉浸,公众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璀璨和多元,历史的厚重和深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涵养起更深厚的中国自信,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供坚实的支撑。
“文博热”持续攀升,撬动文旅消费新增量。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精美“走心”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正契合了这种需求。以前,国内许多文博场馆文创产品匮乏,最常见的不过是一些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图书和印有当地风光的明信片。随着“文博热”的兴起,各地博物馆纷纷发展丰富的文博创意产业,让文创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历史元素转化为观众喜爱的消费品,成为文化遗产与现代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文创产品的推动下,博物馆逐渐摆脱“高冷厚重”的形象,成为“接地气”且“爆款频出”的场域。诸如河南博物院创意无限的考古盲盒、山西博物院萌气十足的晋侯鸟尊玩偶、甘肃博物馆憨态可掬的铜奔马玩偶、苏州博物馆“走红”全网的吴王夫差宝剑挂件……这些既接文气又接地气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引发了新一轮消费热潮,让“文博热”一燃再燃。文创产品持续“破圈升级”背后,是博物馆不断拓宽边界的探索,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文物无言,如何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吸引人们“和博物馆深度接触”的关键。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文化的载体,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创新叙事方式,提升公众文化体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势必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