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简大狮的民族气节坐标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走廊       上一篇    下一篇

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图

南靖简氏大宗祠

台湾省通志

简大狮

暮色中的南靖长教,简氏大宗祠前的石龙旗杆沐浴在夕阳余晖里,静静守候着宗亲的归来。祠前那对饱经风霜的石狮,依旧昂首挺胸,姿态凛然。百年前,正是这对石狮,见证了少年简忠浩的惊人之举——这个从台湾淡水回到祖籍地祭祖的客家子弟,竟能将常人无法撼动的石狮高举过顶,环绕宗祠一周。乡人惊叹于他的神力,“简大狮”的名号从此取代了他的本名。而这个名字,将在台湾的抗日烽火记忆中,化作镌刻民族气节的精神图腾。

简大狮的血脉里,流淌着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密码。这段密码的源头,可追溯至元顺帝年间:儒士简德润自汀州游学至毗邻的漳州,入赘富户张进兴家,承接家业、开立门户,最终在长教开基立业。他所生八子衍为简氏八大房,后裔在闽西南群山中筑起一座座土楼,将家族的根脉深扎在这片土地。和贵楼门楣上那副“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的楹联,正是这个家族的精神写照——既有客家先民拓荒垦殖的坚韧底色,又饱含儒家文化浸润的家国情怀。

明清之际,海禁渐弛,简氏族人循着“过台湾讨生活”的浪潮,将长教的炊烟一路绵延到淡水、基隆的田畴之间。他们从厦门港登船,乘坐“红头船”穿越惊涛骇浪,在台湾的土地上开垦茶园、兴修水渠、建立宗祠,渐渐扎下根来。至简大狮降生时,简家已在淡水繁衍数代,成为当地望族。然而家族祠堂里,始终供奉着“福建南靖长教”的祖籍牌位;在族老口中的故事里,总少不了土楼夯筑的咚咚声与长教熟悉的乡音,更有无数次梦回故土的眷恋回响。这份深植血脉的文化认同,在1895年那个屈辱的春天,化作了简大狮手中最锐利的武器。

1895年4月17日,日本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犹如一颗惊雷劈开台湾的晴空,激起了全岛民众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无数台湾儿女立誓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园。日军的铁蹄很快踏碎台北街头的宁静,简大狮一家深受其害,“日人无理,屡次至某家寻衅,且被奸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与母死之,一家十余口,仅存子侄数人,又被杀死”的惨剧历历在目,他毅然撕碎商行的账本,变卖全部家产购置枪械。在淡水的妈祖宫前,对着投奔而来的族众和乡亲叩首立誓:“我简大狮是大清之民,死也要死在保台的路上!”此刻的他,既是土楼里走出的客家儿郎,更是千万台湾同胞反抗割台的精神化身。那些从长教带来的族谱、从土楼习得的“守土卫家”祖训,此刻都化作了冲锋陷阵的万丈勇气。

大屯山的密林深处,至今仍留存着当年义军开凿的蓄水池与枪械窖,默默地诉说着那个烽火岁月。1896年起,简大狮率领的抗日队伍便在此扎下根脉,以游击战术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周旋。他们趁晨雾突袭宪兵队,于雨夜破坏铁路,更将殖民当局严密管控的樟脑、茶叶产业,化作支撑抗争的“秘密经济线”——用山货换取弹药,在封锁中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老县志曾记载这样一幕:某次日军围剿,简大狮布置属下护送伤员撤退,自己却孤身扼守隘口,“以巨石砸敌,声震山谷,日军不敢近前”。这种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枪炮的勇毅,在1897年攻打台北城的战役中推向极致。简大狮身先士卒,“持大刀斩日军三人,身被数创仍冲锋不止”。义军虽终因寡不敌众撤退,却让殖民者真切领教了台湾民众“寇至则战,寇去则耕”的坚韧。当时的《台湾日日新报》不得不坦言:“简党出没无常,台民多暗助之,故讨伐难奏效。”这种由民众自发织就的抵抗网络,正是民族气节最鲜活的诠释。

更令人动容的是简大狮在绝境中的坚守。1898年冬,义军粮弹告罄,有部下劝他暂避南洋,他却指着眼前的群山道:“我走了,这些跟着我的乡亲怎么办?这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丢了就是不孝!”然而至1899年底,义军终究因力量悬殊、难拧成拳,在弹尽粮绝中败走厦门,辗转避居于漳州“简氏侨馆”。谁承想,清廷竟将他拘捕,转手出卖给侵台日军。被捕后的简大狮慷慨陈词:“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漳州道府既为清朝官员,理应保护清朝百姓。然今事已至此,空言无补,惟望开恩,将予杖毙。生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犹感大德;千万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这份宁死不屈的决绝,让清末进士钱振锽痛心疾首,慨然提笔:“他年国史传忠义,莫忘台湾简大狮。”

1901年的厦门港,一艘日本轮船载着镣铐加身的简大狮,向着基隆缓缓驶去。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昂首挺立,留下掷地有声的誓言:“吾宁见杀于本国,不愿被赦于他邦。”临刑前,他朝着大陆的方向三叩首——这个饱含乡愁与气节的动作,后来在台湾民间幻化成“魂归故里”的传说,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当时的上海《申报》痛斥清政府“交民于敌”的卑劣行径,盛赞简大狮“为中国争气,为全台争气”。这声跨越海峡的呐喊,穿透半个世纪的殖民阴霾,终于在1945年台湾光复的时刻,化作千万人震耳欲聋的欢呼。欢呼的声浪里,藏着对简大狮们的遥远回应:那些曾在日据时期偷偷传唱“大狮举石狮”歌谣的老人,此刻颤巍巍地向晚辈讲述着简先生当年保卫家国的血火记忆。

在台湾光复叙事的建构中,简大狮的事迹逐渐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范畴,成为连接殖民抗争与回归祖国的精神纽带。从政治层面上,他的抗争印证了台湾民众从未屈服于外来统治的事实,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从文化层面上,他身上体现的客家精神、儒家气节,恰是日本“皇民化运动”无法磨灭的文化基因,成为台湾光复叙事中中华文化复兴的精神资源;民族情感层面,他“宁死不做异族奴”的决绝,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感底色。

今年6月,一批台湾简氏宗亲跨海而来,抵达南靖长教。他们与大陆宗亲并肩而立,用带着共同乡音的客家话诵读大宗祭文,声音穿过大宗祠的天井,仿佛跨越海峡,与台湾彼岸的简氏宗祠遥相呼应。那一刻,和贵楼的夯土墙上映出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绵延千年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谱。简大狮当年用生命守护的,从来不是一座孤立的岛屿,而是两岸同胞共有的、血脉根系相连的家园。

站在新时代回望,简大狮的烽火岁月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愈发清晰:民族气节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无论身处何地都不改的家国情怀。在台湾光复叙事中,他是一面镜子,照见殖民统治的黑暗;更是一盏灯,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路。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深意——那些在烽火中坚守气节的忠魂,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凝聚起走向统一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