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凝聚民族精神、滋养文化自信的独特载体。从先民的生产劳作到今日的全民健身,它既是技巧与力量的传承,更是精神与价值的传递。今年6月,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体育局公布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心名单,漳州多所学校上榜。这些学校都有什么样的特色?本期,记者走进龙海民族中学,一探究竟。
在龙海民族中学,每天放学后,操场上有一群孩子没在刷题、背书——而是忙着打陀螺、踢石球!
而这可不是随便玩玩,靠着陀螺、蹴球这两项“老祖宗运动”,龙海民族中学多次代表漳州市参加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均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陀螺项目,更是连续三届狂揽该项目的省级金牌。2025年6月,漳州市龙海区民族中学成功获批成为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蹴球、陀螺项目传承中心,正式将蹴球、陀螺这两项运动打造成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名片”。
一块场地 一份传承
走进龙海民族中学,一眼就可以看出该校的操场“不一般”。这里,不仅有250米标准跑道,更有标准的陀螺场地、蹴球场地、射弩训练馆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多样化的功能让学校随时可以应对多组学生同时训练。
龙海民族中学校长蓝加青介绍,蹴球,原称踢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陀螺运动同样历史悠久,是一项传统民间游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蹴球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列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如今,这两项运动在龙海民族中学大放异彩,深受学生喜爱。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基本上学生都是在初一年才接触到陀螺、蹴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上初一前都没接触过,到龙海民族中学才了解并接触到陀螺。当初老师推广陀螺时,就很感兴趣,尝试着玩。”陀螺队队员蓝才哲说道。蹴球选手蓝景煜也表示:“初一年入学后才接触蹴球,这种运动让我觉得很放松很解压。平时在学校和比赛的地方之外,很少见到蹴球场地。”其实不只是学生,连同很多家长对陀螺、蹴球了解并不多,甚至社会上不少人还不知道有这类体育项目。
为了让蹴球和陀螺项目更好地融入现代校园,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例如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日常体育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蹴球和陀螺比赛等,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而是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初一新生入学,龙海民族中学还会从新生中选拔合适的苗子进行专项训练。“陀螺和蹴球不仅是体育项目,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传承。作为龙海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获批福建省民族传统体育蹴球、陀螺项目传承中心后,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大力去推广发展蹴球、陀螺、射弩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蓝加青如是说。
奖牌背后 坚持与汗水
在学校的大力推广下,蹴球和陀螺项目在该校学生中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作为陀螺教练,杨水福每天放学后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学校操场。“相比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训练更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训练内容更复杂。我们需要从初一开始选苗,利用放学后和寒暑假集训,三年周期刚好对接省赛。”杨水福介绍道。
练习陀螺没有捷径,靠的是成千上万次重复——找准平衡点、控制击打力度、预判旋转轨迹,这个过程往往枯燥且伴随伤痛。陀螺队队员蓝天祺告诉记者:“陀螺是一项既考验技术又锻炼意志的运动。刚开始训练时,经常被陀螺打到手。经过反复练习和老师指导,慢慢找到了技巧。有时候训练很累,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觉得值得。而且身边的朋友还会去查我的比赛成绩,能有这个成绩,我觉得挺骄傲的。”“起先会遇到瞄不准、甩出没力度、找不到平衡点等问题,大概练了一两个月才渐渐掌握窍门。”蓝才哲说道。
同样境遇还有蹴球,蹴球教练蓝康发表示,为了推广蹴球,鼓励更多的同学学会蹴球,学校的蹴球场地在课间休息、放学后属于开放状态。无论是不是蹴球队正式队员,只要想学,都可以随时加入学习。当然在文化课为重的初中阶段,蹴球队的训练也是利用放学后和寒暑假集训,尽量不影响学业。“主要利用午休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练习。因为蹴球是需要场地的。”蓝景煜说道。
通过多年的校内选拔和日常训练,学校已组建了稳定的陀螺、蹴球学生运动员队伍。这种“大浪淘沙”式的培养,背后是民族体育训练的艰辛,更让龙海民族中学连续三届在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狂揽陀螺项目的金牌。“训练很苦,但获胜的那刻让人自豪。记得第一次比赛,快结束时我们还差对方2分,还好队友在最后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取得胜利。虽然过去一年多了,我依然印象深刻。”蹴球队队员蓝勇裕回忆道。
传承之路 隐忧难掩
近年来,在各级比赛中,龙海民族中学的学子们屡获佳绩。例如在福建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校陀螺和蹴球两支运动队代表漳州市参赛,喜获1金2银2铜共5枚奖牌佳绩,获得的奖牌数占漳州代表团总奖牌数近三分之一,并斩获漳州代表队唯一一枚金牌。
然而辉煌战绩的背后,难掩隐忧。“师资缺乏问题,全校几百名学生,每一项民族传统运动的专业教练都是由体育老师兼职。师资寥寥几人,所做的训练工作都是义务免费和一份热爱。而且训练需要长期的坚持,很多学生初一时热情高涨,练着练着就走了,真正能坚持到初三的学生并不多。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陀螺项目,其他几项民族传统项目也是这种情况。”杨水福苦笑道。
此外,除了龙海民族中学,在其他地区基本很少能看到符合条件的场地。蓝才哲谈及最典型的情况,从龙海民族中学毕业后,自己很少再碰陀螺了,一个是没有合适的场地,另一个是因为学业紧张,没有多余时间去练习。只有寒暑假偶尔回龙海民族中学能练上几回。蓝景煜表示,外面的运动场所很多,但大多是篮球、羽毛球和足球等常规运动场地。除了学校和比赛场地,自己在外面并没看到蹴球场地。蓝天祺亦表示,玩陀螺挺酷的,但需要场地比较大,外面合适的场地不多,有考虑今后有遇到合适的场合会向同学推广这项运动。
面对挑战,学校正在探索突围路径:一方面积极引进购置充足的训练、比赛器材,总结训练、比赛的经验,力求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从兴趣培养、基础训练到专业提升,形成连贯培养路径,为人才成长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与校外多联动,多开展体验活动,让陀螺和蹴球走出校园。在奖牌与呐喊之外,民族体育传承该走向何方,龙海民族中学仍在继续探索中。
⊙漳州融媒记者 程 琳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