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拧紧作风“总开关”
日期:08-25
?吴艺芳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并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唯有在公私问题上立场坚定、界限清晰、取向鲜明,方能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厘清“分界线”,严守公私分明的纪律底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保持思想清醒、立场坚定,方能守住作风根基。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的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这既是纪律的刚性约束,更是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严守纪律底线,首先要廓清思想认识迷雾,深刻理解公私的丰富内涵。传统文化中,“公”承载着至高无上的价值。《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将“公”视为政治最高准则和社会终极目标。儒家则从道德修养角度,推崇“公心”“公道”。所谓“公”,核心指向是国家与集体的整体利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秩序与资源;所谓“私”,则限定于个人及其家庭的合法正当权益范围内,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克己复礼”“养心寡欲”,以遏制私欲僭越。现实中,一些作风顽疾的滋生蔓延,本质就是传统文化所警示的“私欲”膨胀僭越了“公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关系”。强调了严守纪律底线关键还在于精准厘清公与私的界线,要将公共权力的行使、公共资源的使用、公共职责的履行严格限定在服务公共利益的轨道上,坚决捍卫“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一政治伦理。
把握“优先序”,树立先公后私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这绝非空洞口号,而是党员的根本价值追求。所谓先公后私,不是完全否定“私”,而是超越个人私欲,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境界,体现的是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四有干部”谷文昌那些耳熟能详的先进事迹就生动诠释了先公后私的行动自觉。他立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改变东山面貌、造福人民的伟业中,而个人得失、家庭困难皆置于其后。三年困难时期,谷文昌考虑的是最困难的群众,总是毫不犹豫地将粮票、物资分给更需要的人,自家却常以野菜充饥。他常说,“我们当干部的,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这种“民之饥渴,如己之饥渴”的赤子情怀,正是“先公后私”最动人的写照。树立先公后私的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在政治操守上公利永远居于优先地位,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抉择。
校准“坐标系”,践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倡导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其核心就是超越个人得失,自觉约束私利、追求公利,始终做到心中有大局。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计个人荣辱、不惧艰难困苦、不惜牺牲一切,才推动我们党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面对复杂挑战与艰巨任务,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将其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激励全体党员干部心系“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以忘我的奋斗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辉煌胜利。这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
涵养“浩然气”,锤炼大公无私的境界追求。《管子·形势解》以自然喻理,“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人虽遇漂濡而莫怨也”,揭示出至公无私如自然法则般恒常与必然。《庄子》倡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更是超越个体名利的终极理想。共产党人所锤炼的大公无私精神境界,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并非抽象的玄思,而是灵魂深处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的执着坚守。其核心本质在于彻底清除私心杂念的遮蔽,自觉超越狭隘的“小我”局限,矢志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大我”格局。唯有涵养这股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以无私无畏的担当直面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考验中永葆政治本色,以纯粹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我们的事业不断开辟新境界、铸就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纵然很难做到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企及这样一种“无我”的格局和境界,但正如《史记》中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正是所有党员干部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遵循着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实践进路,逐步提升、不断升华,必定就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