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由齐白石领衔、共14位画家集体创作的巨幅国画《和平颂》,堪称中国书画艺术中表现“和平”主题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共和国书画外交的开端。
1955年6月23日至29日,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中国政府派出由各界知名人士45人组成的代表团,茅盾任团长,陈叔通、廖承志为副团长,郭沫若以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的身份出席大会。6月7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团作重要讲话,要求“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
为响应美国画家安东·里费勒吉尔“让全世界进步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的倡议,郭沫若提出,组织国内著名画家,创作一幅能够代表新中国艺术水平的画作,祝贺世界和平大会胜利召开。最终,决定邀请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荪、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田世光、段履青等14位(按年龄大小排序)著名书画家联袂创作。不久,14位画风迥异的画家齐聚北京帅府园(中国美协旧址),历时10天,完成了一幅纵201厘米、横398厘米的巨幅花鸟画。
据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首任会长楚图南(后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之子楚泽涵《参观国宝——世界名画“和平颂”》介绍,14位画家老少咸集,由白石老人率先开笔,绘制了笔墨酣畅的石头,何香凝画下生机焕发的劲松,于非闇与李瑞龄、张其翼、段履青勾勒了工笔翎毛和平鸽,王雪涛绘写意牡丹,汪慎生绘菊花,马晋绘翠竹,徐燕荪绘兰草,杨敏绘桃花和梅花,吴一舸绘蝴蝶兰和溪水,陈半丁绘藤萝,田世光绘硕大白玉兰。参与画家不拘一格、各尽所长,笔墨纵横、精心布局,美美与共、各臻其妙。
整幅作品内容饱满,色彩缤纷,以15只细腻写实、象征和平的鸽子(原作近景鸽子身长约25厘米)为主体,其中,7只在花丛中、松石和溪流间展翅翱翔,形态各异;8只栖息于巨石溪流之间、花丛草地之上,错落有致,它们或觅食或嬉戏或休闲,以白色为基调,与配景中重墨的巨石、黑色的劲松和墨绿色的大片牡丹叶,构成视觉焦点,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并与多种不同的花卉相呼应,层次分明,静中寓动,渲染出平安祥和、温馨和谐的氛围,营造出一派岁月静好、欣欣向荣的气息。
最堪品味的是,14位画家运用中国传统工笔双钩填色、没骨点染和大小写意等多种表现手法,统一协调,整合无间。其中,和平鸽以工笔双钩填色,羽毛纤毫毕现;山石采用大写意笔法,墨色苍劲浓重;松柏通过重墨勾勒,劲健枝干;花卉以没骨点染,色彩明丽,富于艺术表现力。
集14位书画家智慧和专长的巨幅花鸟画稿完成后,时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的郭沫若欣然题写“和平颂”3个遒劲大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旁款为陈半丁书写的“为了对世界和平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事业的拥护,一九五五年五月,我们十四人作此画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并依次题写了参加创作的全体画家的姓名。
创作阵容豪华的《和平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收藏),书画合璧,主题突出,通过厚重、丰满的艺术语言,深情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和平、拥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美好愿望,开创了新中国大型主题作品集体创作的先例,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和平颂》在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开幕式上一经展出,立即博得70多个国家、2000余名国际代表一致称赞。第二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评议委员会将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居里夫人等四人。同年9月1日,联合国特别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1955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四开彩色版单幅海报《和平颂》(长50厘米,宽23厘米)。2014年5月3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选用了《和平颂》为邮票的图案。此外,《和平颂》还先后被制成贺年卡、纪念唱片等广为流布,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周惠斌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