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耀明 文/供图
谢琯樵(1811—1864)原名颖苏,初字采山,二十岁以后改为管樵,三十岁以后改署琯樵,号琯城樵者、北溪钓隐、北溪渔隐等。斋号“北溪静远山庄”。谢琯樵幼承家学,擅长书画、解音律、甚至工技击,酷爱丹青,弱冠即噪画名。
谢琯樵深厚的画学得力他少时的绘画师承。他在家学渊源的影响下,与诏邑画家沈瑶池同拜沈锦洲为师,《诏安县志》载述:“谢颖苏,沈瑶池少时皆执贽其门焉。”同时,他的画学还受到三位外来客居诏邑画家的启蒙和影响,他们是方琴、郑崇礼和益伶。
谢琯樵转益多师,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汲取了历代众多名家的技法和画风,从而充实和提升了自己的绘画功力、艺术修养。据他的《谈画偶录》和诸多的名人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其画学的历程概况。
《谈画偶录》云:“少时见古人画,略解笔意,苦学之弗得,遂弃之。后移好词章潜心十年,时或执笔,觉有主张,见古人画,渐知笔外神韵。可知画虽小技,非读书不能工,况其他乎?非此中人未易与言此也。”
“余幼喜绘事,以□□大家为师,务脱近时诸画家习气,壮年纵游四方,所见既广,各体兼备……曩于三山市镇,见新罗山人所画山雀小帧,虽用墨不多,极有山篱野径之趣,小鸟噪起,披图如闻其声。是日颇有画兴,检出挂屏间,奈笔与心违,莫能得简淡之致为自叹耳。”可见谢琯樵对新罗山人的花鸟画深为折服,并受其画风影响深刻。
“背临南田翁仿黄鹤山樵《松壑吟泉图》意,自觉逸韻胜之,□□神骨实未得其一二也。”
“写梅要有一种坚劲不屈之气,虽霜压雪摧,无憔悴衰弱之态,所谓穷益坚也。物各有品,况人乎!”
琯樵在《谈画偶录》中主张绘画要有“笔外神韵”“气”“品”“神骨”,体现了他对书画创作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的画理,注重笔意,笔外神韵和艺术学养。
诗情才华
谢琯樵家学渊源深厚、天赋异禀、才华横溢。邱菽园说琯樵的“诗多题画率意之作,随手散弃,莫自收拾”。其诗作多展现于书画作品上。琯樵题画有时好用长篇序文。文字畅丽隽永,独具风格,与其精美的画作和书法交相辉映,构成“三绝”之妙。今捡其题在画作上的诗文,藉见一斑。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题《墨竹》条屏:
满榻清阴竹数竿,墨龢风雨到毫端。
兴来不问临何体,只觉秋声入手寒。
咸丰六年(1856年),题《墨竹》扇面:
侍宴归来已夕阳,绡衣犹带内家香。
笑奴不用频挥扇,道此萧萧生嫩凉。
咸丰七年(1857年),题《修竹图》:
画竹真乃化竹身,无穷笔底出出新。
月明四壁竹螭舞,想见虚心静对人。
咸丰八年(1858年),题《墨牡丹》:
晓试隃麋汲井华,浓香蘸墨画上义。
燕支笔向水壶涤,本色天然富贵花。
谁向边鸾写折技,聊将水墨写丰姿。
毫端无限浓香绕,画出东风烂漫时。
书法造诣
琯樵“书初学米帖,至是一变为颜鲁公。题诗、篆刻皆骀宕可喜,时有三绝之誉。故人观琯樵画於署款外,恒致意于颜体者乃其晚年到家之作,尤为宝惜。”(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琯樵的书法,以颜真卿、米芾二大家为宗,行草得力于颜真卿的《争坐位帖》,参以米元章的笔意,书风清健秀逸,洒脱自然,极有神采。如他在咸丰年间,取法米芾、颜真卿的主要作品有:《行书节临米芾蜀素帖》《行书节临米芾弊居帖》《行书徐渭书米南宫墨迹跋》,轴,纸本,条幅:
观米海岳书多矣,萧散雄迈,精神秀绝,无过是卷,譬如朔漠万马,骅骝独走,极为可宝。旧藏思翁画禅室,琯樵。钤:白文“书画禅”、朱文“琯樵父”。
《行书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纸本条幅:
鄂不照乎栘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昔余作郡平原,拒胡羯而请与从事,掌铨吏部,第甲乙而超升等夷。临送刘太冲叙。钤:朱文“琯樵父”。
综观谢琯樵书法,冠越时流,能参米、颜笔意而自运。行笔放纵,遒劲郁勃,苍劲中见姿媚躍出,兴之所至,常得意外之神趣。
绘画成就
谢琯樵的画技各体兼通,造诣高超,采集众长,而自出机杼。以山水、花鸟、兰竹为著,兼精篆刻。《诏安县志》称其:“天姿秀逸,学力兼赅,每一着笔,輙饶生趣。”“诏安画派之盛,实颖苏有以发挥光大之。”
琯樵的山水画风主要取法董源、倪云林、唐寅、董其昌、石涛等。清末状元吴鲁跋谢琯樵画云:“琯樵笔力沉雄,蔚然深秀,因有书卷的气韵溢于毫端纸间。”如《夏山烟雨》选自台湾版《明清时期台湾书画作品》)轴,绢本设色。该图高峰耸立,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笔墨功底深厚,格调明快。近景松树环抱,枝干虬曲。枝叶虽被风雨摧扫向左侧,但它们仍呈朝上之态,顽强地与之抗争。山石小道上出现两位人物,前者持伞,后者戴笠披蓑,蹒跚而行,意境清新、韵味隽永。作品具有明显的江浙之风,勾勒皴擦渲染技法精湛,松树师法唐寅,风格秀逸清俊。可见谢琯樵的山水画继承了古代大家的格调与风范。
他的传世山水佳作拟董其昌《溪山晴霁图》(选自《台湾早期书画展图录》),横披,绫本设色。该图为谢氏于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初次前往台湾时所作。细察谢氏此图的山水画风笔法严谨,所写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力避“失之于放”的简率之笔。此非夙具灵根者,而能企及此意境和妙悟。同时,图中所题款文也印证了谢氏山水尤喜宗法董其昌等历代大家笔法和风格。该作画心题:“拟董香光《溪山晴霁图》,奉辅翁司马大人法鉴。乙卯十一月,写于台北兰山署中之忠爱堂,琯樵谢颖苏。”钤印:白文“琯樵”。
琯樵擅长水墨写意花鸟,花鸟中常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题材,尤以墨竹居多,花鸟作品主要受华嵒(新罗山人)的影响。新罗山人的花鸟清新淡雅,对当时画坛有较大影响。如琯樵早期花鸟代表作《鸜鹆秋菊》(抱一轩藏)轴,纸本水墨,纵57厘米,横36.5厘米。题句云:“花阴飞步巧学人言,萧斋得此珍禽,绝胜鸡窗佳话也。”该图参酌华嵒清新秀劲,洒脱疏宕的花鸟画风,构思新颖,穷神尽变,妙趣横生。
琯樵尤精写竹,可谓“画竹真乃化竹身,无穷笔底出出新”。如他于咸丰甲寅年(1854年)创作的《墨竹图》(墨缘居藏)轴,纸本水墨,纵126厘米,横58厘米。赏此作意境清新,运笔坚挺有力,墨色浓淡相宜。一丛墨竹,从左下方往右挺拔而上。近景下方枝叶,均以浓墨运笔写出,参差交错,风篁成韵,互为激搏,似闻风来戛击之声,但觉有潇潇之感。画面中部及上方,见新篁数竿,落墨淡雅。所写竹竿横斜曲直,瘦而腴,劲而拔,纵而逸,竿竿无不信笔挥洒,各尽其妙;其状其境,或疏或密,或欹或侧,各尽其致。疏枝密叶,高处临风,枝叶纷披,见影离离。读此图,画中有诗,风格高骞,不同凡响。清代林树梅有诗赞云:“狂草笔端云并涌,瘦吟胸次笋争奇。”
琯樵一生创作墨竹颇多,仅咸丰年间,创作的墨竹佳作就有《墨竹》(册页四幅),《仿铁舟道人仰叶新竹扇面》《十笏竹石》《赠如山大兄墨竹扇面》《竹石》《赠鸿逵三兄竹石》《赠如山大兄墨竹横幅》《修竹图》等。
谢氏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对台湾早期书画艺术的传播。咸丰年间(1851-1861年),谢颖苏曾多次赴台传艺讲学,前后旅台约五年时间。《闽台文化交融史》说谢琯樵善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画竹:“其所绘往往多瘦挺之姿,于潇潇中别有刚劲之气。颖苏客居台湾虽然时间不长,但为清朝台湾画人之冠,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被誉为台湾画坛开山祖师之一。
谢琯樵的作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博物院收藏。他的墨宝在台湾尤为珍贵,至今,台湾忠烈祠和台北故宫历史博物院还勒石悬挂谢琯樵的墨宝《墨竹图》,作为清代台湾早期画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