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从竹笼到智能鼠舍的产业升级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曾炳权查看豚鼠的活跃度与体征

近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的智能化豚鼠养殖场,“90后”负责人曾炳权正查看每一栏豚鼠的活跃度与体征。特制笼子里,一只只毛色纯净光亮的豚鼠敏捷窜动,它们已从曾经灶台边的“年节野味”蜕变为医学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科研伙伴”。

曾炳权回忆,儿时,奶奶在灶台边用竹笼养着几只豚鼠,那是艰难岁月里灶火上难得的荤腥补给。到了父亲手上,竹笼扩展为简易棚舍,小规模养殖渐成气候。但市场波动与价格起伏始终如影随形,曾炳权至今难忘一个滂沱雨夜,泥水倒灌进简陋鼠舍,全家冒雨抢救种鼠直至天明。“那时就像在泥潭里挣扎,只盼多卖几只贴补家用。”他说道。

转折发生在2007年。偶然得知医学院校对实验豚鼠的巨大需求后,曾炳权萌生将传统养殖与科技结合的念头:“家里三代积累的经验,能不能嫁接上科技的枝条?”

然而,将食用豚鼠转化为科研标准“实验鼠”,远非易事。曾炳权开始埋头苦读专业书籍、拜访农科院专家,逐步掌握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遗传谱系管理、疾病预防等专业知识,建立起涵盖种源筛选、饲料配比、温湿度调控的标准化养殖流程。养殖技术有了,养殖场的设施也得跟上,曾炳权在原有的地块上重新扩建场地、升级设备,配备温控笼舍、自动饮水系统和自动消毒系统,为豚鼠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豚鼠健康成长。

如今,这座智能化养殖场的豚鼠存栏量超2万只,年出栏量近50万只,以每只8—10元的净利润,稳定供应国内十余所医学院校及生物医药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每只从养殖场发出的豚鼠都符合GLP标准(良好实验室规范),拥有可追溯的“基因身份证”,获得科研机构信赖。

产业升级的同时,曾炳权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参与养殖。他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服务,每月上门指导,确保豚鼠符合科研标准。“村民只管养,销路和品质由我兜底。”这一模式让每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

随着规模扩大,饲料成本问题凸显。曾炳权将目光投向村里13亩的荒地上,流转后种植优质牧草,实现饲料自给率超60%,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更让闲置土地重现生机。养殖产生的豚鼠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还成为周边蜜柚的“香饽饽”。“以前买猪粪鸡粪施肥,现在用豚鼠粪省了一半钱。”蜜柚种植户老朱算着账:使用有机肥后,柚树挂果量增加15%,果实甜度提升,果皮更光滑。这种“牧草养豚鼠—粪便肥果树”的生态循环模式,每年为种植户减少肥料支出,同时消化养殖场80%的粪便资源。

“奶奶那代人养豚鼠为温饱,父亲为生计,我们现在是为更广阔的天地。”望着远处柚林与近处牧草田,曾炳权感慨道。乡村振兴的根脉,正伴着这样的传承与创新,在平和越扎越深。

☉张芯昕 陈金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