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语言速食化绞杀文明深度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走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志高

8月13日文汇报:

上下滑动手机,“绝绝子”的弹幕满屏;网上交流时,“栓Q”替代了诚恳致谢;家庭餐桌上,孩子冒出一句“服了你个老六”让父母错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语言生态变迁。眼下,无论是家庭对话、职场用语,还是社交平台,“梗文化”无处不在。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塑造认知和价值的“精神模具”。当“烂梗”如病毒般侵蚀语言的根系,当“绝绝子”替代“叹为观止”、“鸡你太美”消解“阳春白雪”,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文明的慢性中毒——语言的贫瘠化,终将导致思想的矮化与灵魂的扁平化。

“小姐”从尊称沦为污名,再被迫改称“美女”,最终陷入物化女性的新困境;“专家”被调侃为“砖家”,知识权威在戏谑中土崩瓦解。这些语言异化的背后,是公共价值的系统性塌方。当“老六”“芭比Q”等黑话成为社交货币,当“栓Q”消解了真诚致谢的温度,人们正在用娱乐化的符号,亲手阉割语言的丰富性与严肃性。

这种阉割看似无害,实则暗藏危机。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当“两句三年得”的唐诗被30秒短视频的“多巴胺快感”取代,当“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意境被“绝绝子”的扁平化感叹覆盖,人类正在丧失描述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的能力。就像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若被简化为“这画面绝绝子”,诗意便荡然无存。

短视频平台用“人工+智能”的双重加速,将人类推向“瞬时记忆”的深渊。一个“尊嘟假嘟”的萌化表达,便能瞬间完成圈层身份认证;一条“化粪池警告”的恶搞视频,便能将恶性案件扭曲为娱乐狂欢。算法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人类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再喂以“短平快”的精神快餐。

这种喂养模式,正在制造一代“语言失语者”。他们能熟练使用“破防了”“绝绝子”,却无法用“怆然涕下”“捶胸顿足”表达悲恸;他们热衷于“以梗会友”,却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集文化感到陌生。更可怕的是,当“躺平”“摆烂”等消极词汇成为群体共识,奋斗的价值被解构,抗争的勇气被消磨,语言便成了温水煮青蛙的帮凶。

要对抗这场文明的慢性中毒,需多方合力。平台当如“语言守门人”,用算法伦理过滤低俗内容,而非放任“烂梗”病毒式传播;教育者需化身“文化清道夫”,在经典阅读中重建语言的审美体系。

而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当我们为“栓Q”替代“谢谢”会心一笑时,何尝不是在纵容语言的堕落?当我们在直播间跟着喊“家人们双击666”,又何尝不是在消费群体的狂欢中自我矮化?语言的健康,需要每一颗种子的觉醒。

两千年前,司马迁写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语言承载文明的重量;两千年后,我们若只能用“绝绝子”感叹世界,用“栓Q”敷衍情感,那将是人类给自己最荒诞的墓志铭。守护语言,便是守护思想的火种——毕竟,没有巴别塔的文明,终将在语言的废墟中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