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南日报

另辟蹊径成名家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走廊       上一篇    下一篇

董作宾

☉唐宝民 文 弘 艺 供图

有一次与朋友们聚谈,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许多人都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可为什么到头来出人头地的却寥寥无几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后来,观点渐渐统一,得出的答案是:许多人虽然选择了自己的事业,但并没有在那个行业里另辟蹊径,而是一直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因此渐渐地就被淹没在了平庸的大潮中。

董作宾是著名的甲骨文学家,是“甲骨四堂”之一,其实,在董作宾开始研究甲骨文的时候,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早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果。那么,作为这一领域后来者的董作宾,是怎样成为甲骨文大家的呢?其实就是他另辟蹊径的结果。

学者岳南曾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1925年,董作宾从北大国学门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这年夏天,因为天热,他和同为助教的庄尚严找了间办公室打地铺避暑。有一天晚上,董作宾忽然郑重其事地对庄尚严说:“你看咱们长此下去,如何是了?”庄尚严说:“不如此下去,难道让我们去抢银行绑票,上山当土匪,杀人越货吗?”董作宾说:“我有一个主意,你如果同意,咱们一同到我家乡安阳去发掘甲骨如何?这是一条有广大发展前景的道路,比局促在这里有前途多了!”董作宾的话引起了庄尚严的兴趣,他回答说:“你的想法很好,只是你我二人,一个搞歌谣,一个学考古,对研究甲骨文最基本的知识,如小学、训诂、文字学都无根基,如何办得了?”董作宾听罢摇了摇头说:“若等你在课堂或书本中学好文字学,人家的甲骨文字典早就在书店里发售了,哪还有咱们的机会?为今之计,只有占先,一面发掘,一面读书和研究。有了新材料,就有新问题,这个问题就逼着你非读金文、小学去细心思考不可,自然会有新局面、新结论。旧路已为人家占满,不另辟蹊径,哪有咱们年轻人的出头之日?”不久之后,董作宾便去河南安阳挖甲骨去了,一个甲骨学大家就这样诞生了。

学术研究需要另辟蹊径,文学创作也同样需要另辟蹊径。著名作家邓友梅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但在随后到来的政治风云中,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得不搁浅了。当政治运动结束、重新拿起笔进行创作的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是一个中年人了。

他反复思考,认为自己如果想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就必须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中国人爱随大溜,而文学就绝不能随大溜。王蒙写意识流被注意,我就绝不能跟着写。就算跟着写得有点模样了,人家说‘邓友梅不错,写得有点像王蒙了’。我40多岁的人弄个像王蒙有什么劲?刘绍棠写运河我也不能跟着写运河。我必须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他们没有而我有的。要有自己所长胜别人之所短,经过衡量比较,我终于琢磨出自己的强项——我比王蒙、绍棠更能使用北京市民口语。我发现掌握北京语言,了解旗人生活状态,和他们比这是我的特长。我就试着用北京市民的心态语言,描述北京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在写作之初就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所以,邓友梅很快便成了著名的京味儿小说作家。

不仅仅是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人生的各个舞台上,都需要我们另辟蹊径、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样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