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震局融媒体发布第二届“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班会优秀作品名单,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环节,全国30个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其中,漳州第一中学芝山校区蔡长春老师开展的初二年14班暑假安全主题班会《旅游安全无小事,防灾减灾记心间》成功入选全国优秀(视频)作品,成为福建省在此次评选中的亮眼成果。
本次评选由中国地震局主办,面向全国征集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示范性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方案,旨在推广优秀教育经验,提升青少年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优秀教师积极参与,竞争异常激烈。蔡长春老师的获奖课例凭借紧贴生活实际的内容、丰富的互动形式、精巧的设计以及显著的教育实效性,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案例里学避险
互动中筑防线
“同学们,辽宁辽阳一家饭店的火灾,22人在浓烟中失去生命。为什么明明是发生在白天,死亡人数却这么多?火借风势‘狂飙’……”在漳州一中芝山校区初二年14班的教室里,蔡长春播放着新闻片段,学生们紧紧盯着屏幕。这堂以暑期旅游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真实案例敲响安全警钟。
从辽阳饭店火灾中火势借风“狂飙”、厨房成“定时炸弹”、“夺命广告牌”堵死生路的警示,到花莲地震中康女士折返救猫的悲剧,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安全抉择”的重量。
“如果是我,逃生时绝对不会回头!”讨论环节,同学们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共鸣。“若家住小高层遇地震,该如何应对?”蔡长春顺势引导,“地震时高层建筑的玻璃可能瞬间碎裂,电梯会随时停运,伏地遮挡、不乘电梯、逃生后不返回,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提前掌握的避险常识。”
课堂上,“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动作示范此起彼伏,学生们分组模拟山区、海边、城市高楼等不同场景的逃生预案。“住高层酒店要先看消防通道图”“海边游玩要关注涨潮预警”……互动问答贯穿全程,这些实用知识在互动中自然渗透,学生从被动听讲变成主动思考。
蔡长春介绍,他刻意选择暑期旅游这一切入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安全不是嘴上的“唠叨”,而是每次出行都要绷紧的弦。绘制一份“家庭旅行安全checklist”、与家长共同排查家中安全隐患的课后作业,更让安全教育延伸到了家庭。
十三载踏遍城乡
千万言传递守护
“如果我的讲座能减少一个伤亡,就保住了一个家庭。”这是蔡长春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福建省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他的科普足迹已走过十三年。
早在2012年,漳州市地震局组建科普宣讲团,曾因电影《2012》萌生防灾科普念头的蔡长春主动报名。从最初给学生讲地震原理,到走进军营、社区、农村,他逐渐摸索出“看人下菜碟”的传播技巧:给农村老人讲“地牛抬肩”的传说,借机普及地震科学;用闽南谚语引导村民理解集体避险的重要性。十三年间,他的科普讲座超千场,听众累计数万人。2023年,在由全国“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承办的“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中,蔡长春主讲的《为什么是“楼坚强”》线上讲座,用芦山地震中的建筑案例解读减隔震技术,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引来众多网友点赞参与。
“科普要有趣味性,更要接地气。”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蔡长春不仅是福建省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全国“防震减灾千场科普讲座”公益活动科普优秀讲师,还是漳州市科普讲解大赛的评委。蔡长春常叮嘱年轻选手:“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才是好科普。当听众把课堂上学到的避险知识告诉家人朋友,让更多家庭因此消除安全隐患,科普的涟漪效应就显现了。”
眼下,暑期旅游高峰还在持续,背着行囊的学生身影日渐增多。蔡长春的这堂安全课视频,正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中小学推送。那些课堂上模拟过的避险动作、讨论过的安全预案,正化作学生们行囊里的“护身符”。“暑假里每一次平安出行,都是这堂安全课最好的答卷。”蔡长春说,他已准备好带着更新的案例和技巧,继续开展科普讲座,让更多家庭把安全知识变成生活习惯,让这个夏天的旅途,因科学守护而更加安心。
⊙漳州融媒记者
肖颖婧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