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总带着悬念,直到那抹鲜艳的红色出现,指尖捏着拆件刀时,我听见自己的心跳盖过蝉鸣。触到烫金校徽的那一刻,眼眶先于大脑热起来——那些在教室灯下写空的笔芯、在模考后红过的眼眶、在报志愿时反复确认的鼠标点击,终于在此刻有了形状。
想象中的大学,总飘着实验室白大褂的味道。期待用移液枪和离心机解锁分子到临床的密码,也盼着浸润学术与人文气息。想在清晨的未名湖畔,看晨光漫过博雅塔的尖顶;也想在午后的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落在摊开的书页上,偶尔抬头,能看见邻座同学笔尖划过纸张的弧度。会和新认识的室友在食堂一起打开新的美食大门,也会在深夜的宿舍里聊着各自的家乡;或许会在未名湖畔散步,踩着月光走回宿舍;也可能在某个社团招新日,被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犹豫着要不要填一张报名表。
思绪拉回到眼前,我思忖,暑假到底要做些什么?桌上的炖汤给了答案。闽南炖汤讲究食材药材搭配,正与我的药学专业相关。于是跟着妈妈进草药店,辨金线莲、巴戟天与铁皮石斛,闻着药材清香;回大山里和奶奶采“大自然的馈赠”。与此同时,我与大多数准大学生一样报了驾校,每日清晨在练车场与方向盘较劲。教练总说“打方向要稳,就像配药,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看来学车与学习一样,都需要严谨。我也常常同恩师与好友相聚,共同畅想未来的星辰大海;我亦背上行囊,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警世箴言。
这个暑假,没读一页专业书,却在山中的草木里读懂了“药材的品性”,在方向盘的转动里悟透了“精准的要义”,在师友的笑语里明白了“协作的分量”。待九月的风拂过燕园的银杏道,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感悟,自会化作大学生活里的笃定——毕竟,药学研究的终点是“人”,而要懂药物如何疗愈人,先要懂人间的温度与厚度。
蝉声漫过窗棂时,燕园的录取通知书正摊开在案头,那抹沉静的红里,藏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期许。药学本硕连读的征程在眼前铺展,忽然想起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箴言,我捧着这抹滚烫的红,仿佛握着一粒等待破壳的种子,要在BJMU的土壤里,把根须扎进分子结构的深处,让枝叶探向临床应用的星空,终有一天,结出能疗愈世间疾苦的果实。
(指导老师:吴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