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执教生涯中第二次接手一年级,而更为巧合的是,这一次,我还荣幸地成了自己儿子的班主任。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精灵般活泼可爱,但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了一个特别的男孩身上——他总是用那只转动略显迟缓的左眼瞟向窗外。后来我才得知,他的右眼是一只义眼,透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空洞。
那时的他,就像一只翅膀被雨水打湿的小雀儿,全身的羽毛都紧绷着,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近的气息。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仿佛是他内心挣扎与不安的写照。一旦有人惹他不顺心,他就会梗着脖子瞪起眼,那执拗的性子许是被爷爷奶奶的万般宠爱惯出来的。
为了拉近与他的距离,我特意将他调到了第一桌。看着他倔强的模样,我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给他取个名字叫“丁丁”,希望这两个字能像磨刀石一样,慢慢磨砺出他的韧性。
转机悄然出现在儿子的话语中。“妈妈,丁丁踢足球超厉害!”儿子兴奋地告诉我,他亲眼见过丁丁射门,那力道可大了,竟让足球擦着门框飞进了网窝。我心中一动,或许足球能成为打开他心扉的钥匙。
于是,我开始留意丁丁在足球场上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儿子仰着小脸告诉我:“丁丁说,要是他的眼睛好了,他想去踢真正的比赛。”听到这句话,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我知道,那只义眼永远无法恢复视力,但孩子眼中的光芒却像会奔跑的星星一样,明亮得让人心头一颤。
那一晚,我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如何帮助丁丁实现梦想。第二天,我找到了心地善良的李副校长。恰好足球队有个队员因过敏而空缺,李副校长听完丁丁的情况后,反复叮嘱我一定要保护好他的眼睛。征得丁丁妈妈的同意后,丁丁成为班级足球队队员。
比赛那天,丁丁穿着一双崭新的球鞋,鞋带系得一丝不苟。他借来了维维的球服套在身上,显得格外精神。进球的瞬间,全场掌声雷动,仿佛连空气都在为他欢呼。他站在球门前,用那只好眼睛紧紧地盯着球网,另一只手则悄悄地摸了摸义眼,露出两颗刚换的小虎牙,那是一种由衷的、纯粹的快乐。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意外还是发生了。一颗球猛地砸向了他的脸,他捂着眼睛蹲在地上,哭声像被踩住的小猫一样,一声比一声急促。过后,我赶紧联系了他的妈妈,电话那头传来略带伤心的声音:“还是别踢了,万一剩下的眼睛也保不住,那他就真的成盲人了……”
“老师,下次……我还能踢吗?”丁丁仰着小脸,声音里带着期盼。我蹲下来抱住他,温柔地告诉他比赛太激烈了,我们要先保护好眼睛。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不舍与无奈。
从那以后,丁丁再也没有上过赛场。但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让踢球不算厉害的儿子陪他踢一会儿球。渐渐地,变化在丁丁身上悄然发生。他的作业本上的字变得越来越工整,开始主动帮助同学听写词语。谁忘带橡皮了,他会默默地递过去。前任班主任见了,感慨道:“这孩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有礼貌多了。”
课后服务午餐的时候,丁丁总是抢着帮我拿餐盒。看到走廊角落里有纸屑,他会小跑着捡起来丢进垃圾桶。以前那个皱着眉的小男孩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笑起来时,他的左眼弯成了月牙形,连带着右边的义眼都仿佛被这笑意染得柔和了许多。
丁丁妈妈还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他在校园里主动捡起纸屑的照片,并写道:“能不能读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心术正、三观正、人品好、有上进心、有责任心,这样就够了!感谢所有老师的用心良苦!感恩!”看到这张照片和这段话,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那一刻,鼻子猛的一酸,手里的笔便握不住了,就像踢进了球门的球一样,带着沉甸甸的回响,落在了最柔软的地方。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快到了。想想丁丁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好老师应该要成为为每个孩子“搭把手”“铺好路”的人。教育不是强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射门高手,而是要在他们心里圈出一块专属的“足球场”,帮助他们找到能装下自己爱好的地方。